这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红色寻根之旅。

清明节前夕,曹县庄寨镇郭小湖村红色文化寻根团来到青岛,与该村革命前辈郭心斋的女儿郭细阁见面,听她讲述郭心斋的革命事迹。


郭心斋(1904~1986), 1935年参加革命,历任曹县三区义合乡抗日自卫大队大队长,冀鲁豫支队第五大队副队长,八路军334旅688团参谋长,鲁西南独立团副团长兼政治部主任,东垣县、菏泽县、考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冀鲁豫第五专署副专员等职务。1949年8月后,相继任菏泽专署副专员,中共菏泽地委统战部长,山东省人委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山东省人委交际处处长,山东省委青岛疗养院院长、党总支书记,青岛市政协常务委员。

“郭小湖村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丰厚。鲁西南第一支抗日武装——义和乡抗日自卫大队、考城抗日县政府在郭小湖村成立;还涌现出郭心斋、郭万兴等20几位党的高级干部,和郭万年、郭华信等十几位革命烈士。”郭小湖村党支部书记郭毫孔说,“郭小湖的家族史,就是一部红色革命史。为此,郭小湖村决定筹建一座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展馆。这次组织相关专家来青岛,就是一次红色寻根之旅。一方面与郭心斋前辈的后人座谈,挖掘郭心斋前辈的感人的革命故事,另一方面搜集郭心斋前辈的相关文物史料,在展馆展览,让红色文脉代代相传。”

郭细阁见到家乡来的亲人,眼里涌出激动的泪花。她用颤抖的手,打开背包,拿出一件件奖状、奖章、照片、信件、包、眼镜......摆了一桌子。每一件实物,都记载着感人的故事:


“日伪军放火烧了我家的房子,我瘫痪在床的奶奶被活活烧死。我和弟弟无处安身......”

“那一年大旱,饿死许多人。我的伯母找到我父亲要吃的,我父亲耐心地讲道理,告诉他要咬咬牙,困难是暂时的,挺过去就好了。并说,党员干部的亲属要多带头多想办法克服困难, 把好处让给群众。”

“父亲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家风正,我们全家人没有占过公家一点便宜。建国后,一个公家的信封,一张公家的信纸,我们也没有私用过。我母亲曾担任一家医院的负责人,我抱着孩子去看病,不知道找她‘走后门’。”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境逆境,父亲总一心向党,充满激情。父亲中过枪,身体不好,修崂山水库时,他一天挑100多担石头。晚年,他晚上有时候咳嗽得喘不上气来,不让叫大夫,担心影响人家休息。父亲临终前说‘我这一辈子没有工作够’。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几个孩子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没有向组织索取过什么。”

郭细阁动情地讲述着,寻根团的成员认真地听着、仔细地记着,被她的讲述所感动。


77岁的原菏泽市委党史委主任田浩存,在上世纪80年代曾到青岛采访过郭心斋,此次再次寻访郭心斋的红色足迹,他深有感触,不时和郭女士交流细节,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

让田浩存感到惊喜的是,在郭女士带来的实物中,有一封郭心斋写给他的亲笔信的底稿,以及他们之间交流党史信息的信件。看着这几封三四十年前的信,见信如面,郭心斋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前,田浩存的眼睛湿润了。他说:“这次青岛之行收获满满,掌握了大量一手实物和素材。有些物品保存不易、几经辗转,让我们很受感动,也更感觉到肩上的责任。下一步我们要挖掘好、整理好这些素材,让郭心斋前辈的红色事迹激励后人。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郭细阁对郭小湖红色文化展馆寄予厚望,她说:“这件事很有意义,很不容易,希望村里的乡亲们都积极参与进来。让孩子们知道,革命先辈是怎么样艰苦奋斗的,才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作为郭小湖红色文化展馆项目的发起人之一,菏泽市曹州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郭丽介绍:“青岛之行是我们红色文化寻根之旅的第一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革命前辈‘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我们将继续开展红色寻根,将郭小湖村的红色文化挖掘好,将郭小湖村红色文化展馆建设好,使其成为曹县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把红色故事讲得有血有肉,令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为推动地方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大众新闻记者 王兆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