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州钢铁搬迁至新厂区时,一本泛黄的《达钢志》从资料柜里重见天日。这部编纂于1986年的企业发展历程,以三十万字的体量记录了老达钢1958至1985年的创业史诗。捧读这部镌刻着钢铁印记的“基因图谱”,触摸到的不仅是泛黄纸页间的历史余温,更感受到一股穿透时空的精神脉动——这座即将涅槃的十里钢城,其魂魄从未因厂房搬迁而消散,反而在时代激荡中愈发清晰。
翻开《达钢志》的大事年表,老达钢的成长轨迹犹如一卷动态的工业浮世绘。在“自力更生建钢厂”的记述中,1958年建设者们用铁锹箩筐苦战一年零九个月的场景跃然纸上;“技术革新图谱”中记载的化铁炉应用优选法节焦工艺,展现着计划经济时代工人技师们的智慧光芒;“职工子弟校建设记”里记录着,1978年开办技工学校的决策,彰显着达钢前辈们超前的人才战略眼光。一年比一年多的科技成果、产量利润、荣誉勋章,黄纸只能呈现冰冷的数据与文字,却让人体会到当时的艰辛与荣光。这些碎片化的历史瞬间,共同拼凑出老达钢的精神内核:在物资匮乏年代淬炼出的“不等不靠、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在技术封锁背景下培育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品格,在集体主义土壤中生长的“以厂为家、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与《达钢志》中文字记载形成立体互文的是当时的历史照片,退休老工人抄写的1959年生产日志、1983年劳模奖章等物品、生产车间各工序工作实景。正如《达钢志》序言中:“鉴古而知今、继往则开来,总结过去、研究现在、探索规律、展示未来,既启迪今人,又惠及后世”,让代代达钢人的集体记忆得以留存。搬迁不是文化断代,而是精神基因的现代化转译,达钢的精神密码在工业互联网的肌理中完成重组与新生。
站在新厂区展望未来,钢铁智造的场景令人心潮澎湃。从小钢厂蝶变为现代钢铁联合体,达州钢铁如同淬火重生的凤凰完成涅槃式跃迁;厂区规划将“花园工厂”理念推向新的高度,传统钢铁厂锻造为智慧工厂时代的4A级景区;产品从单一向多维升级,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实现铁水罐车热送至直轧生产链优化。这种进化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扬弃,而是将“钢水浇筑”的精神内核注入现代化躯壳,让“达钢精神”在新时代迸发新动能。
合上厚重的《达钢志》,这座穿越六十七载风雨的钢铁之城,即将在明月江畔续写新的篇章。从手写生产日志到工业大数据看板,从人拉肩扛到机械臂舞动,变的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达钢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当老厂房的一座座机器完成历史使命,我们终将懂得:真正的搬迁不是物理空间的位移,而是工业精神的传承与再造。这或许正是《达钢志》给予新时代达钢人最珍贵的启示——以钢为魂,向新而生。
来源:达州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