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门口的服装厂让幸福触手可及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摄影报道
“以前总听人说,公司会组织集体旅游团建,没想到在家门口上班的我,也能在公司的安排下出去旅游,真是太幸福了!”刚和17名同事结束广西之旅的张大姐兴奋地分享着她的喜悦。
张大姐来自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山乡。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北山乡成为全省首个整乡易地搬迁的乡镇,张大姐一家也搬到了城里。然而,由于要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找一份离家近的工作成了她的当务之急。
2019年,民和县积极争取到420万元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在北山乡整乡搬迁小区购置了930多平方米的房屋,建成 “扶贫车间”,并以合理租金租给青海洺钦和服饰有限公司用于服装加工。这一举措,让北山乡的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有了打工挣钱的机会。同年,张大姐成了公司的首批员工之一,开启了她在家门口的就业之路,至今已有五年。
近日,记者走进青海洺钦和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一片繁忙景象,电动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专注地赶制一批中学生校服。公司总经理印跃民介绍,服装厂的前身是2008年民和职业技术学校响应国家东西部合作发展战略,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的民和县双亚服装厂,为当地服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9年8月,青海洺钦和服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与民和县扶贫开发局联合打造易地搬迁服装加工扶贫工厂,开启了助力脱贫攻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服装厂的业务范围广泛,涵盖校服、运动服、工作服、床上用品、窗帘等各类服装的生产与销售。丰富多样的业务不仅满足了市场多元化的需求,也为工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我们的员工大多是中青年妇女,主要来自北山乡搬迁群众,还有一小部分是残疾人。” 印跃民表示,对于这些生活圈子相对狭窄的妇女来说,服装厂的出现让她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的收入,极大地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家庭地位。
为了解决搬迁到史纳安置区员工的通勤问题,公司专门配备了班车,每日接送员工,让他们安心工作。员工范成花笑着说:“在这里工作,上下班时间规律,不耽误照顾孩子,还有班车接送,中午有食堂,每个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我很满足。” 服装厂采用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每位工人的月工资在2000元至4000元不等。这种公平灵活的薪酬制度,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回报。
除了专注于服装制造、技能培训和促进就业,服装厂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免费为贫困山区的贫困学生、残疾学生捐赠服装。2020年5月,向北山乡中心学校捐赠了价值5万多元的校服;2021年,为疫情防控点捐赠了价值3万多元的防护服和口罩;2022年,为民和县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城西高级中学捐赠了价值8万多元的口罩……
2021年,公司从北山乡安置小区搬迁至民和县工业园区,新的园区位置为公司带来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建档立卡户、搬迁户和周边乡镇居民获得了就业机会。
谈及今年安排18名满五年的员工赴广西旅游,印跃民表示,这些员工五年来与服装厂共同成长,见证了工厂的发展壮大,这次旅游是公司对他们长期忠诚服务的高度认可和丰厚回馈。对许多长期生活在当地的员工来说,广西之旅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不仅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公司的关怀与尊重。
来源:海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