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入关的时候,人数就已达百万之众,在南下作战消灭白崇禧部队后,四野兵力总人数达到了巅峰时期,突破150万,甚至比其他三大野战军人数之和还多。



但四野正式的建制却只有4个兵团,分别是第12、第13、第14和第15兵团,也就是说兵团司令员只有四个位置。可四野兵多将广,打的仗又多,有不少人实际具备兵团级别的指挥能力,可惜“僧多粥少”,百万级别的野战军,只有四个兵团司令员的位置,可以说,竞争实在太激烈了。



四野一个兵团超过10万人,一般下辖三个纵队(军),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有力统辖三个纵队以上的将领,即证明有资格担任兵团的军事主官。仔细算来,四野最起码有7个人具备兵团级别的指挥能力。

四个兵团首批四个司令员分别是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和邓华,毫无疑问,他们本身具备了兵团级别的指挥能力,林总才会选择他们成为军事主官。除这四位以外,还有3个人具备这个能力。



第一个是李天佑。1947年,四平攻坚战,集中一纵、七纵(邓华纵队)和洪学智任司令员的六纵17师,共7个师的兵力,由李天佑统一指挥,可惜失败了。最后一次打四平,林总还是命令:“第一纵队(包括独2师)、第三纵队、第七纵队和炮兵主力共十个整师为攻城部队,由第一纵队司令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统一指挥,执行歼灭四平国民党军之任务……”这一次吸取上一次的教训,增加了3个师,共10个师由李天佑指挥,打赢了。可见,李天佑是林总的爱将,指挥了超过10个师。



第二个是韩先楚。锦州攻坚战,他和邓华配合,我军分为两个突击集团,当时野司明确对韩先楚讲:“先楚同志,北面是敌人的强点,也是我军接下来的主攻方向。我把2纵、3纵、6纵17师、战车团和炮纵主力,全部交到你手上了,务必从城北突破。”可见,韩先楚负责的是从北向南攻击。另外一个突击集团则是资深的邓华上将,指挥7纵、9纵由南向北突击,8纵配合从东进攻。韩先楚当时只是3纵司令员,却指挥了刘震的2纵,黄永胜的6纵。



第三个是黄永胜。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长苏静曾经口述锦州攻坚战提到,林总在最后定下了攻锦决心后,做了如下部署调整:以第5、第10、第6纵队(欠第17师)和第1纵队的第3师、南满独立第2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位于彰武、新立屯地区,由第6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政委赖传珠统一指挥,准备迎击廖耀湘指挥的西进援锦兵团。虽然最后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说明黄永胜,其实是有能力统领大兵团(实际上也接替程子华,接任13兵团司令)。



以上7个人就是具备兵团级别的指挥能力(林总、罗帅属于超级大兵团级别的指挥,不算入内),但四野只有四个兵团的建制,因此,最后只有四个人能够成为兵团司令,这也是一种历史遗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