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容海

【新闻随笔】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负责人在“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提出“将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师资配备,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中,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引发热烈反响。

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数据是,全国近60%的高中生就读于县级中学,但是重点高校里,县中背景的学生比例则远低于此。县中办得好不好,不仅关系成千上万学子的成长成才,也影响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探索完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健全县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促进县中与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成果之下,即将实施的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肩负着教育强国建设的重托,呼应着人民群众关切的重点,值得我们更多的希冀与期待。相对于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等方法路径,我们要振兴什么样的县中,可能是振兴行动计划的首要问题。

我们所要振兴的县中,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县中。对于国家而言,既优先支持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县中发展,也重视部分东部省份同样存在的县中发展不均衡问题。对于一省或者一县而言,既支持原有的重点高中继续办好并发挥示范作用,又办好省内和县内其他高中,不让任何一家高中掉队。就一个学校来说,不是只关注部分所谓的“尖子生”,而是给予每个人足够的关注和投入,让每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条件和机会。湖南还推动县中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网络到校”“终端到校”两个100%覆盖,以科技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所要振兴的县中,是“分类多元有特色”的县中。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度发展,人才需求逐渐多元,高校分类发展要求已经显现。对于县中而言,也应该提早应对,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改变唯分数论,从原有的分层发展向分类发展转变,积极发展建设一批在科技、人文、体育、美育、信息技术以及工程等方面有特色的高中,鼓励县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发挥本地优势,形成科技、人文、艺术等特色,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让县域高中形成互补共进、各有擅长的良性生态。

我们所要振兴的县中,是可持续发展的县中。县中说到底是县域社会和文化教育生态中“长”出来的,既要善于借用外力,输入资源,更要强练内功,变“输血”为“造血”。例如,浙江省通过“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组织优质高中与县中结对帮扶,确保每所薄弱县中至少与一所优质高中结对,提升县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要走内涵化发展道路,从课堂教学变革、学校治理升级、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文化塑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多方面多角度推进,以更好的制度、更好的师资、更好的文化引领学校乃至县域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

县中振兴行动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以人才的眼光看待师生,以教育的规律治理学校,以科技的视角前瞻未来,以县中高质量发展为县域振兴和强国建设筑牢智力基石。

(作者:罗容海,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