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中,张良的家世是最好的。
据相关史料记载,张良的父祖,曾做过五任的韩国宰相,如果不是天下大变,自幼聪明过人的张良,十有八九,也要继续当韩国的宰相。
但是因为秦始皇的一统六合,张良大好的前途被废了,张良家仇国恨之下,直接雇人刺杀秦始皇,大家熟知的那个大力士抡巨锤刺杀秦始皇的事,就是张良一手策划的。
后来刺杀失败之后,张良消沉了没多久,秦始皇就不明不白的挂了,然后天下大乱再起,张良本想亲自有所为,奈何他身体等等方面不给力,他再看清楚了自己的局限性以后,果断放弃自己创业,而开始当合伙人。
张良和刘邦接触的时间很早,当时刘邦还只是一个红棍,他的领头大哥,是双花红棍项羽的叔父项梁,但是张良当时就更看好刘邦,后来他也成了刘邦创汉的三个最重要帮手之一。
但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张良其实并未怎么参与过一线大战,刘邦和后人为何还都对他的智慧那么推崇呢?
其实关键就俩字。
公元前207年左右,刘邦奉上级大哥指派,去攻打峣关,峣关是非常险峻的要隘,用易守难攻形容它都差点分量,而当时刘邦麾下的精兵又有限,如果硬攻的话,可能刘邦要吃大亏,但当时刘邦又急着过去。
在这关键时刻,张良站了出来,他对刘邦说,峣关守将的父亲是个小个体户,我断定这种人目光短浅,见利忘义,个人能力也有限,咱们只要准备点红包,然后安排擅长搞商务的郦食其去,咱们再弄点疑兵,肯定就能搞定峣关,结果果如张良所料。
刘邦先进了咸阳之后,立刻就被大都市的各种景象给迷了眼,此时张良又出来提醒他要注意克制,而且一定要注意收买民心,怎么收买呢,著名的“约法三章”就问世了,然后秦地的百姓,对刘邦军的爱戴和拥护,直逼那支拥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神军。
后来项羽也慢慢赶到,有人建议项羽找机会办了刘邦,于是项羽就设下了鸿门宴,刘邦当时很怕,关键时候,张良又站了出来,他认为项羽很自大,刘邦只要装弱小,再加上他能搞定项羽身边的项伯,刘邦应该能躲过一劫,鸿门宴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在后来,随着刘邦的日益壮大,项羽和刘邦还是动了手,结果刘邦差点就被项羽给灭了,刘邦当时被项羽打的胆都快吓破了,关键时刻又见张良,张良向刘邦建议,说据他观察,项羽那边并非铁板一块,咱们可以策反项羽后方的英布等人,然后项羽腹背受敌,咱们的危机自然就解了,结果再次如张良所料。
刘邦和项羽互掐的时候,麾下的韩信是刘邦最得力的头马,不过虽然项羽的败退,韩信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面对刘邦的命令,韩信甚至开始要先拿到好处在办事,当时刘邦恨的牙痒痒,差点就和韩信反目,最后还是张良出面,安抚住了韩信。
刘邦击败项羽开国之后,一直以想当韩国宰相的张良,却没有凭借自己辅佐刘邦的功劳,要个宰相当,而是立刻就开始退居二线,表现出对功名无欲无求的样子,结果刘邦清理了不少老人,但是张良却一直没事。
后来刘邦的继承人出现了问题,刘邦差点废掉太子,吕后实在没办法,只好硬绑着已经带薪离职的张良想办法,结果张良随手一谋划,就帮助吕后稳住了太子之位。
有关张良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这些事迹看起来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其实一句话,那就是张良知人。
只有真正的知人,才能在繁杂的因果关系中,抽丝剥茧的找到一条最优解,这其实也就是最终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