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一股“策展”的风吹进了城市消费圈。从前只在美术馆、博物馆展开的策展玩法,用进了吃、喝、买的生活空间。比如,餐厅策划油画展,超市同时有艺术家居和艺术画作的展示馆,等等。
我们如何看待这一消费新现象,上观新闻记者就此话题与两位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思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范文兵,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谭峥)展开对话。
位于进贤路的一家餐厅主打美术馆概念,颇有艺术氛围。
城市周刊:策展型的消费空间,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空间?
谭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在众人的印象里,消费空间和艺术空间是截然分开的两种空间,而策展型的消费空间是将艺术、消费、潮流、时尚等混合在一起的空间。从行业观察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被策划了的空间,是上海当下经济环境下的产物,许多艺术资源从美术馆等溢出到日常消费场所。
人们的精神满足自然离不开文化和艺术的驱动。无论是在餐厅办展,还是在咖啡店输出理念,其实都是趣缘社会里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消费,从而让人们达到精神满足。
尤其年轻人追求标新立异,消费一个大众化的产品恐怕无法体现其诉求,而追求小众化、分众化的事物,能达到消费的满足感。
范文兵(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思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这些策展型的消费空间,都是对传统功能类型的一种突破,属于“功能+”空间。
消费空间本质上都是有盈利需求的,“功能+”在当前的普遍出现,放到网络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观察,会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它其实就是在帮助实体消费空间实现更新换代,和网络世界争夺消费人群,吸引大家到实体空间“现场消费”。
“功能+”已成为网络时代开实体店的基本配置。比如说,如今已经几乎没有单纯只卖书的书店了,消费者进店不仅仅是为了买书,而是“书店+”的复合性内容吸引了他们。
愚园路上一家主打循环主题的咖啡馆,用回收的咖啡罐打印了自己的“宇宙世界”。
城市周刊:为何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空间谈起了“策展”?
范文兵:实现“功能+”有多种方式,“策展”针对的受众群主要是文艺中青年、新中产人群。
此类人群到实体店消费,会同时对“精神生活”有强烈需求。对今天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来说,看展是一个成本最低、让自己迈入精神社会的方式。所以,“功能+”在满足商业空间现实盈利需求的同时,又与他们的特殊需求结合在一起,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策展型消费空间。
文艺中青年、新中产人群是最能够产生消费潮流甚至引领潮流的力量。无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还是如今的上海乃至中国更多城市,这类人群引领了许多风潮。例如,正是他们,让咖啡店的空间慢慢变成了被大众纳入公共认知的社交、办公、娱乐的复合性空间。
谭峥:其实,茑屋书店和这些策展型空间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从书店一步步扩展成了带着生活方式场景的门店,传递一种生活方式,本质上都是一个“展”。
艺术和消费全方位渗透、融合,将艺术活动、艺术产品等变成消费品,生活礼品和艺术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消费溢出艺术,艺术溢出消费。这都运用了策展思维,目的是与消费者构建单纯买卖关系之外的更深的联系。
新天地的一家艺术超市还有一个画廊空间。
城市周刊:在上海开店很卷,策展类、艺术类人才都来为这些空间做设计和策划。
谭峥:的确如此。18世纪,一家咖啡馆就能变成一个独特的第三空间,而现在,这些空间里不仅需要艺术氛围、文化活动等策划,连体验者的角色也会互相转变,趣味更加多样化了。
社会学、心理学讲到一个自我想象理论,人是有需求的动物,人也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高贵的、有品位的人,而这些部分可以通过消费去进行自我实现。在一个讲究“人设”的经济时代,这些空间和传统空间相比,本身溢出的价值不一样,所以才会不断“卷”起来。
范文兵:在今天,艺术品或者艺术活动其实已经演化成为大众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一种。尤其在上海,更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策展进入消费空间是一个必然趋势。这让我想到了“上海性”的话题。
说到“上海性”,新的体现就是将艺术、生活、消费融为一体的潮流。所以,我们会看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年轻人,来上海看话剧、参加电影节、探店。这些都在证明,这一将艺术变成消费场景和生活方式的新上海性的魅力。
我们现在谈城市的吸引力,城市如何营销自己,这个融艺术、生活、消费于一体的上海性消费潮流,其实是值得重点打造的环节。千万不要低估文艺中青年和新中产人群的力量,他们的亲网性比一般群众要高得多,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借助策展这一在网络时代最易“被看见”的有效手段,通过广而知之的宣传,是可以转化成具有鲜明上海特色的消费产能的。
城市周刊:你们是否有过策展型店铺的消费体验?会看好它们的发展前景吗?
范文兵:肯定有了。我是做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与城市研究的,必然要很敏锐地观察城市、建筑生活的风向和潮流等方方面面。
任何消费者对一座城市都是有想象的。我认为,策展型消费是符合大家对于上海的想象的。市民和游客只去武康路上打个卡已不能满足大家对上海的想象需要,必须通过新方式让人们停下来、坐得久,进入城市生活、增加别样体验。上海是有腔调的,我希望文化、艺术的火花与日常生活融合、推动消费潮流这一现象,能让上海这座城市一直不断推陈出新,永立潮头。
谭峥:我的体验也非常多。这些策展型店铺有很多是建筑师或艺术家开的,比如我认识的一些建筑师开的餐厅,就和艺术工坊等结合起来。
我认为策展型店铺很多是高周转、轻资产的,本身也是周期化的产品,到了一定时期或许会进行更新。无论是小更新还是大更新,都是让它们可持续性发展的手段。
策展型店铺的诞生,离不开设计和策展的人才。在AI时代,越是标准化的东西越容易被替代,空间的策划,相比文字、图像的生产等被AI替代是相对靠后的。无论是设计还是策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情感生产。而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任何时代都是无价之宝。
(文内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原标题:《在一个讲究“人设”的经济时代,消费空间为何也“卷”起来了》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