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浠水县团陂镇有个方伯祠村,小时候我经常对这个地名犯嘀咕,为啥叫“方伯祠”?
直到初中时读历史书籍,才知道“方伯”是古时对布政使官员的尊称,找村里的老人打听,老家明代还真出个一个硬核人物,他叫朱袗,号浠桂,曾经担任过浙江右布政使,因此人称其朱方伯,传说过去村里有个祭祀他的祠,被称为方伯祠。
从方伯祠村走出来的原湖北省副省长王利滨给村办小学的题名
不过,关于朱袗的更多信息,村里的老人不是很清楚。我想到母亲和他同姓,于是问母亲是否知道此人,没想到母亲还真知道,她说我外公家以前住在方伯祠村旁边的樟树湾村,朱袗就是那个村的人,至今当地还保留有他建的一个古门楼,说起来,她和朱袗还是同宗同脉。
后来,我经常会在各种历史文献中留意朱袗这个名字,想找找他的影子,看看他有没有留下更多文字。
1、
高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几本浠水县明清时期的《蕲水县志》,打开后我迅速搜寻起朱袗的名字。他名字中的袗字很特别,读音念“zhěn”,同名的人不多。我猜测这个名字应该是取自《孟子》中的“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
很快,我在顺治年间的县志中看到县城曾经有一个豸绣坊是为他所建的,还有个进士坊更厉害,是为他和他儿子朱期至、朱期昌所建,原来他们家是货真价实的“一门三进士”。
顺治年《蕲水县志》中关于豸绣坊和进士坊的记载
继续在县志中搜索,我又翻到了朱袗写的一首《游清泉寺》:
清泉标胜地,萧寺籍为名。僧汲供烹茗,人游爱濯缨。
入云金磬窗,远座佛灯明,欲证无生理,都超世俗情。
另外,我还找到了他写的一篇《厉坛记》。啥叫厉坛?据《明史·礼志四》记载,厉坛也是一种祠庙,通常是用来“祭无祀鬼神”。
顺治年《蕲水县志》收录朱袗写的《厉坛记》
在《厉坛记》该文中,朱袗用近500字详细记录了知县陈兰化重修浠水厉坛的过程,“而坛且圮,操茢从事,亡能灵是妥焉。即不言非制也,梧丘沇首也,鹄亭灰骨也。俾有依也,兹有祜也。”字里行间,他对民间传统祭祀在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
然而,我找了半天,几本县志中都没有找到人们曾经修建过一座方伯祠来祭祀朱袗。我又找来了乾隆年间的《黄州府志》,在卷六庙学中的入乡贤祠的名单中找到了朱袗的名字,这说明当时确实民间有祭祀他,不过并没有找到详细的相关记载。
乾隆年《黄州府志》记载浠水乡贤祠中有朱袗的名字
幸运的是,我在乾隆年间的《蕲水县志》中找到了明代诗文家邹迪光撰写的《朱公浠桂墓碑》。
邹迪光被明代大文豪王世贞列为四十子的行列,他曾担任过黄州知府,与朱袗熟识。他用600多个字概括了朱袗的成长经历。他从其刻苦读书到出仕后清廉为官、刚正不阿的经历,如数家珍。
邹迪光撰写的《朱公浠桂墓碑》
而最让人震惊的是,邹迪光在碑文中记载,朱袗致仕归乡时,杭州万人相送,过常州时又有万人送行。为啥江浙两地的百姓如此爱戴他呢?方伯祠会不会是江浙的百姓为他修建?邹迪光的碑文字数有限,并未详细说明。
直到读大学的时候,我在图书馆里终于找到了答案。
2、
一天我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无意中瞥到一本明代金石书画家顾起元著的《懒真草堂集》,瞬间想起邹迪光在《朱公浠桂墓碑》文中曾说过关于朱袗的更多事情“载顾太史起元志铭中”。于是我将该书仔细翻了翻,没想到在里面真的找到了一篇《浠桂朱公墓志铭》,我马上视若珍宝地将其誊抄下来,进行断句、释义。
顾起元著《懒真草堂集》中收录的《浠桂朱公墓志铭》
据了解,顾起元这个人非常有学识,担任过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辞官回乡闭门潜心搞学问,朝廷曾七次诏命他为相都被他拒绝了,当时想找他写东西的人很多,但他一般不会轻易动笔。
天启年间,有人为大太监魏忠贤立生祠,官府找他写东西,他称手生病了表示拒绝,后来又有熟人花重金求他写东西,他还是一个字都不愿意动。不过,他为朱袗写起墓志铭来却毫不吝啬文墨,洋洋洒洒写了近三千字。
为啥顾起元如此重视朱袗呢?在墓志铭的开头,他介绍了原因。
一方面是朋友张公觐太史委托他,嘱托他朱袗很有贤德,“是吾乡之名德祭酒,而国家之雄俊宝臣也。公于不佞之微时为知己,于子之先君为年家丈人行,以子之习公也而吾又习子,故敢以其铭请,子必毋辞。”
另一方面,顾起元表示他对朱袗的事迹有一定了解,非常敬重其为人,称其“刚正而不伤人,清廉而不损物”。
顾起元确实了解朱袗的经历,开篇就直接点破了朱袗名号“浠桂”的由来,生怕后人不知道朱袗的“浠水情结”:“世家浠水之华桂山,因自号浠桂焉。”
顾起元撰写的墓志铭中介绍朱袗号浠桂的原因
要知道明朝那时候的文人取号讲究风雅,要么用梅兰竹菊,要么用诗词典故,像朱袗这样直接拿家乡地名当名片的,堪称古代版“地理文化推广大使”,也足见他对老家的爱有多深?
在给《浠桂朱公墓志铭》做断句释义的时候,我还在明代著名书画家邢侗《来禽馆集》卷十二里翻到了一篇《朱方伯先生传》,这位和董其昌齐名的大家,写起朱袗的事迹来,花费的笔墨更多,有三千三百多字。
邢侗撰写的《朱方伯先生传》
我找古代文学老师帮忙,花了很长时间,将两篇内容进行解读。老家这个明代硬核官员的一生逐渐呈现在了我面前,我也成功找到了方伯祠的修建记录。
3、
朱袗,原祖籍江西乐平,是朱熹的后代,元末朱家先祖显卿公因占卜得“北海有鲲,乃徙南溟,铁冠丈人荷锄止耕,九世其兴”之兆,举家南迁,行至浠水油河时逢雨,见一老人头顶铁锅避雨,与占卜之兆相合,于是在如今的团陂镇樟树湾村定居,活脱脱明朝版《百年孤独》的开头。
正德乙亥年(1515年)七月,有游方老僧叩响朱家大门,留下“三日当生异儿”的箴言,初九那天朱袗降生,僧人却已盘坐化去,这为他的出生增加了一道神奇的色彩。
朱袗自幼天资聪颖,稍长即研读《理学名臣录》,立志以传承圣学为己任。他曾说:“丈夫提躬缮世,不如是,安比人乎?”他刻苦践行,饮食粗简,师法薛瑄、王守仁之学,经常与当时的麻城学霸耿在伦和蕲春学霸顾子良切磋理学……
很多人都以为他这个学霸会少年得志,然而朱袗好像遇到了科举系统的BUG,直到三十岁他都没考上秀才。
老爹朱文奎甚至劝他回家种地,但他反而变得更加努力了,冬天裹破被学习,夏天挥汗苦读,常挑灯至三更。更夸张的是有次村里闹盗匪,村里人吓得屁滚尿流,早早就逃走了,他居然在屋里淡定背书,妥妥的“两耳不闻窗外事”。
转机出现在嘉靖壬子年(1552年)乡试,这个“大龄复读生”考中第七名,次年又登上进士榜,如同卡BUG的系统终于修复了卡顿,从此他的开挂人生也正式开启了。
嘉靖癸丑年太学进士题名碑录朱袗榜上有名
中进士后,朱袗任行人司行人,职掌传旨、册封等事。但你以为他要走寻常仕途?那就大错特错了。
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给大明朝野狠狠上了几课。
那时候,出江西分宜籍的首辅严嵩权倾朝野,偏袒同乡,很多江西籍的官员都纷纷抱其大腿。有人劝朱袗:“你祖籍江西,正好套近乎啊!”但他却严词拒绝:“我虽祖籍江西,但久居湖北,跟严嵩算哪门子老乡?”这波操作直接把自己踢出“严党”朋友圈。
然而,面对有权的湖北老大哥,朱袗也不感冒。
嘉靖帝朱厚熜的身边当时有个湖北的道士叫陶仲文,位极人臣。曾同时被授予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称号,可别小看这三个称号,为大明续命的于谦也就只有其中最低级的“少保”称号,足见嘉靖帝当时有多喜欢陶仲文。
更厉害的是,陶仲文得宠还不是一天两天,明代大文豪王世贞在《古今杂抄辑录》中记载,陶仲文“立朝几二十年而不废,唯其呈现内宫子嗣延法为最,传今上之降复出此,信然”。这个人在朝中20多年屹立不倒,为啥,因为他除了有很多装神弄鬼的手段外,还手握一款“固本精元汤”秘方,皇帝吃了后生龙活虎,夜夜笙歌,因此满朝文武见了他都是畏惧逢迎,恨不得跪着说话。
然而朱袗却是一个例外,有一次他路上遇到陶仲文的车驾,直接“踞坐不拜”,这一大胆的举动很快在朝中传开了。
4、
嘉靖丙辰年(1556年),朱袗升任南京监察御史。当时南京盗贼横行,物价飞涨,民怨四起。他上任后,雷厉风行地开始了一系列铁腕措施。
明代祁伯裕著《南京都察院志》卷七记载朱袗的任职信息
首先,他直接搞了场古代版扫黑除恶,抓捕水光、火光等江洋大盗处决,发布通牒“兵不抓贼我办兵,官不管兵我办官”,又制定剿盗方略下发各部,吓得所有的官兵一下子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不久所辖之地盗贼平息。
接着,他又设立市籍,平抑物价,杜绝奸商哄抬。一些权贵知道他的行事风格,也不敢胡作非为,当地物价迅速恢复正常水平。
当时南京的百姓非常感念他,都想当面对他表示感谢。然而那时候他走在路上,很少有人能认出他,因为他和别的官员不一样,出行废除所有车马仪仗,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
在铁腕治政期间,朱袗还经常抽出时间读书写作,南京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费懋贤的《费礼部少湖先生摘集》的成书就得到了他的支持。
他不仅出钱,还出力帮忙整理内容,并为该书撰写序文《费礼部少湖先生摘集叙》。序文的开头,他用一段话道出了自己的文艺理想:“青壁丹崖,勒铭远操。琼琚玉佩,宿构奇思。斯其有德有言,修凤楼而补舜裳者多矣,今谁与归哉?”
朱袗撰写的《费礼部少湖先生摘集叙》
以朱袗的学识,如果潜心著书立说,必然也会留下不少精彩的文章。然而,他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关心国计民生上。他那时候经常写东西,不过写的都是进谏疏,比如谏止朝廷采药弊政,甚至还有弹劾严嵩的儿子严世蕃。
严世蕃这个官二代当时人称“小阁老”,干过不少贪赃枉法残害忠良的坏事,而且非常记仇,对于弹劾他们的官员睚眦必报,被誉为明代第一直谏之臣的杨继盛就是因此被构陷入狱后处决,很多官员因此对严世蕃敢怒不敢言,但朱袗毫不畏惧。
估计严世蕃和他老爹当时动过报复朱袗的念头,但奈何朱袗一身正气,从民间到朝廷对他都是有口皆碑,根本就找不到什么茬子,也只能“看不惯他又干不掉他”。
5、
邢侗在文中记载,朱袗在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报政最,以无援平,调常州。”朝廷发现他政绩卓著又没有什么结党的后台,于是把他调到南京担任知府。
康熙《常州府志》卷二十一是这样介绍朱袗:“出守常州。为人洁廉慈爱为守,当倭乱,休养生息,民受其惠,在任四年,以治行高等。”
康熙年《常州府志》里朱袗的人物小传
据了解,朱袗到常州的时候,当地历经战火,又遭连年水灾,官民皆困顿不堪。于是,他亲自带队,废除苛政,厉行节俭以振兴民生:接待上官只用竹筷木碗,宴席不过十道菜,酒过三巡就撤席;所有礼品收入府库,用于公务酬酢;婚丧祭祀皆依古礼,违者严惩不贷。约束属官,细微过失亦不宽纵。
同时,朱袗还积极拨乱反正,给因言获罪的官员平反,为无辜百姓洗冤。他的审案方式也很特别,通宵加班看卷宗,对犯人“或温言劝导,或晓以利害”,审得囚犯抱头痛哭。同时,他还积极改善牢房环境,放宽镣铐,预备医药,并给一些死囚争取免死刑。以至于在他后来离任时,很多囚犯高呼祝福朱公,声震牢外。
在常州任期届满后,朱袗升任陕西按察司兵备副史,离任时百姓表示计划为给他立一座生祠,这是史书记载第一次有人要给他立祠。
邢侗书中记载常州百姓曾计划给朱袗立生祠
明朝时期,各地非常流行建生祠,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生祠数量达上万座。这种祠有“报功”与“祷祀”的双重目的,很多官方都有生祠,有的甚至有很多座。
然而朱袗得知有人要给他立祠后,迅速手书阻止,他写道:“碑于石,水火不度。碑于口,日月不漏”,他很感谢大家的厚爱,但他认为金杯银杯不如大家的口碑。他痛斥官场多求虚名,不问实绩,一些官员稍有升迁,便示意旧友为其立碑颂德,这本为千秋盛事,反成庸常陋习,恳切希望大家莫循此例。
“士民捧书,泣数行下”,原计划立祠之事随即作罢。
6、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上任陕西按察司兵备副史后,朱袗主管临洮、巩昌一带的兵备事务。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官场潜规则来了套组合拳,展示了什么叫“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万历年《临洮府志》关于朱袗任按察司兵备副史的记录
那时候羌人经常进犯,当地战争不断,朱袗亲自勘察当地地势,发现金川是羌人进攻的要道,于是主张提议修筑金川城防工程,并日夜练兵,派斥候轮值烽火台,硬是把边境线打造成了铜墙铁壁。
不久羌人勾结阿西部落进攻金川,朱袗派精锐骑兵迎击,同时亲自上阵,率步兵包抄,成功打败了羌人。后来他们又再犯靖虏卫、弘化县,朱袗又亲自带队正面迎战,同时派敢死队火烧敌营,缴获牛马铠甲不计其数,一些败军残敌惊惧相告:朱袗这人是战神,惹不起!
顾起元撰写的墓志铭中部分关于朱袗带兵打仗的记录
此战之后,敌军不敢西犯,边境安宁了很久。不过,当地的官军因此开始懈怠骄纵,有些宗室王侯冒领、拖欠粮饷达数万两,一些小官员也趁机贪污。
这还了得,要知道粮饷供给会直接影响战事的结果。发现问题的朱袗迅速开始了强力的整风运动,彻查逮捕贪吏,牵连的宗室官员一并治罪,其中包括背景深厚的金坛王朱真洵的长子。
作为明皇室宗亲,朱真洵的长子就是个滚刀肉,很多官员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朱袗直接查实其罪状,坚持多番上报,最终成功将其下狱。
一顿操作猛如虎,在朱袗的操持下,边疆震慑肃然。邢侗在书中写道,“时陕以西倚公若长城”。他在当地军民的心里活成了如长城一般的存在。
眼见他文武双全,屡建奇功,朝廷给了他一个重大任务,将他派往云南。
7、
云南当时有个黔国公,这人是明代开国功臣沐英的后代,家族世袭黔国公爵位,骄横跋扈,俨然把云南搞成了他们家的“小朝廷”。朝廷将朱袗升任云南右参议,希望他能镇抚。
朱袗不负所托,隆庆帝登基元年(1567年),他到达云南。以往的新官上任都会到黔国公祖庙跪拜,但他来到黔国公祖庙后却袖子一甩:“这是天子祭祀规格,你们僭越了!”说完作个揖扭头就走,留下黔国公在风中凌乱。 黔国公知道他不好对付,派人赠珍玩给他的儿子,想搞好关系,哪知朱夫人也很刚,直接呵斥送礼者,断然拒收。
道光年《云南通志》秩官志中关于朱袗的记载
屡次硬刚权贵,看起来朱袗似乎是个“刺头”,实际上他平常为人非常谦逊,尊师重道。明朝学者、藏书家薛应旗,素来自视甚高,但提起朱袗赞不绝口,认为其与以清廉刚正闻名于世的刘实太守不相上下。在黄宗羲撰的《明文海》卷二百六十二中记载,薛应旗还曾经应朱袗的邀请,为自己的恩师蔡汝楠的《枢管集》写序,薛应旗在序言的末尾赞道“浠桂君实公在湖藩时所举士,其瞻依敬信于公,而恩谊之笃,非啻若今之曰师、曰弟子云者。”
薛应旗在《枢管集序》中关于朱袗的相关记载
而官至兵部右侍郎的蔡汝楠对他这个弟子也是十分上心,明凌迪知撰《国朝名公翰藻目录》卷十七中收录了蔡汝楠写的两篇《与朱浠桂》的文章,他表示当时国家大事,从天子銮驾到边境安危,能公开议论的不过寥寥数事,而不可明言的隐忧却堆积如山。询问朱袗“以左右秉直相机,熟阅世故,不知于江北见之行事,视履居常何如也?”
蔡汝楠撰写的《与朱浠桂》
事实证明,朱袗言行并没有让恩师蔡汝楠失望。
在云南四年,朱袗很忙。他一边根据朝廷的要求镇抚黔国公势力,一边积极革除弊政,惩贪治吏,兴办利民之事,同时,还多次带兵平叛。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凤继祖叛乱,“兵备参政卢岐嶷、副使杨守鲁、陆纶、朱袗等分道进剿,屡败之”。
顾炎武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关于朱袗带兵平叛的记录
因为其清廉勤政,云南的百姓将他与德高望重的布政使陈善、按察使徐栻皆并称“云南三大夫”,后世有不少云南的文献中仍有传颂。
隆庆庚午年(1570年),朱袗主持云南秋试,不久升浙江按察使,但很快朝廷又把他调回云南任右布政使,相当于云南省长。
云南百姓听闻他再度到任,拍手相告。不过,再回云南工作不久,他就连续遇到了两件伤心事,让他不得不回到故乡浠水老家,而且一待就是七年。
8、
这七年的时间,他送走了母亲姚恭人和父亲朱文奎,并亲自为他们守孝。在此期间,他饮食简淡,不置办奢华葬具,施药济贫,乐善好施,全无复出为官之念。不过朝廷知道他是个人才,在他守孝期满后,三番五次诏令他赴京复职。
《明实录》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记载,万历五年(1577年),“复除原任云南右布政使朱袗于浙江”。62岁的他再次回到江浙一带,身份是浙江右布政使,相当于是浙江省长。
《明实录》中关于任命朱袗为浙江右布政史的记载
亲朋好友都以为,朱袗将再次发光发热,施展毕生抱负。没想到的是,宰相张居正的父亲当年九月份突然去世,由此引发了一场风波,朱袗被卷入其中。
根据儒家传统孝道思想观念,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古称丁忧。之前朱袗的父母去世,他就是这样做的。
张居正虽然贵为首辅,也不敢轻易违背传统观念,于是按照流程向皇帝请辞,报告丁忧。但他实际上并不希望将首辅的权利交出去。于是在辞职疏里引导皇帝“夺情”,即“为国家夺去孝亲之情令其留任或复职”,说通俗点,就是让皇帝下旨,拒绝他辞职回乡守孝,继续留任首辅之职。
张居正的这种心思被《明神宗实录》的编者一眼看穿,在记叙张居正《乞恩守制疏》时,特地加了一句评论:“观此,而夺情之本谋尽露矣!”
《明实录》作者点评张居正的夺情之谋
后来在大太监冯保的助攻下,万历皇帝同意张居正“夺情”。这件事迅速在朝中引发一场“夺情”争论,不少人都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伦理,有违圣贤精神,劝说张居正作为首辅,应该做百官之表率,离职丁忧。
这个时候张居正开始不装了,直接摊牌,他以不能忤逆圣旨为由拒绝劝告,并且怀疑那些劝说他离职回家丁忧的人是有意加害于他。
见劝不动张居正,一些官员开始给皇帝上书劝谏。朱袗也写了一道奏折,他援引宋代富弼、刘珙坚持丁忧拒夺情的例子,建议张居正正常丁忧,这件事让张居正非常不爽。
不久,在张居正的活动下,四名上书劝谏“夺情”的官员被抓,其中两位翰林语气轻一些,被廷杖60后贬为庶民,两位刑部官员由于语气较重被廷杖80后发配充军。一顿杀鸡儆猴下来,朝廷无人再吱声。张居正用布袍代替锦袍,用牛角腰带代替玉带,穿着这样的丧服在文渊阁继续处理政务。期间,他经办了一份特别的辞职书。
皇帝下旨“夺情”后,张居正的道德破产,但权力却达到了巅峰。很多官员以给他亡父吊唁为名给他送厚礼,唯有朱袗吊唁时用的是两匹吴地素绢,这让张居正非常恼火,认为他很不给自己面子,准备给他点颜色瞧瞧。
朱袗懒得跟张居正掰扯,直接上疏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归乡。
9、
朱袗的辞职,震惊朝野。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的冯琦在《答宋中丞》一文开篇就发出疑问:“朱方伯正当向用,何挂冠之速也?”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朱袗很有才干,可堪大用,他的辞职,无异于朝廷失去了一条大动脉。
冯琦著《宗伯集》收录的《答宋中丞》一文为朱袗辞官鸣不平
朱袗离任那天的杭州码头,上演了明朝最震撼的离职现场。数万送行百姓,带着酒肉把运河堵成了春运现场,逼得船只无法前行,不少人更是一路跟到镇江金山寺。
送行的人尾随他走了很远,都觉得他步履轻盈,并没有老。然而当听到有人说他是因为张居正排挤而辞职的,为他打抱不平时,他却默认道:是我自己要归隐的,我真的老了。
为什么朱袗会这么说?因为他不希望有人因为他而得罪张居正。要知道那时候张居正权倾天下,耳目众多,稍微动动手指头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比如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就深受其害。
朱袗还在担任浙江布政使的时候,汤显祖已经凭才学声名远播,张居正曾经多次派人笼络他,声言只要肯合作,就能让他中头几名。但汤显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严峻拒绝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张居正非常不爽,在其当权的时候,汤显祖一次次名落孙山。
大概正是因为都讨厌张居正,汤显祖和朱袗成为了好友,经常有文字往来。汤显祖撰写的《玉茗堂全集》中,就收录有两篇内容和朱袗有关。
一篇是《奉答朱方伯》的诗文:
青溪莲社昔缤纷,兰署风流说使君。 蜀汉蚤回清镜雪,秦关数候美人云。
虚开贵竹移高榻,为想平苗借檄文。 今夜篱门秋色苦,怀人高唱月中闻。
汤显祖《玉茗堂全集》收录的《奉答朱方伯》诗
还有一篇是散文《蕲水朱康侯行义记》,写的是朱袗的儿子朱期昌的义行善举。该文通过讲述朱期昌资助兄弟、帮助宗亲和救助友人三个故事,赞扬了朱期昌的高尚品德和侠义精神。末尾那一句“江多儒侠,而楚多侠儒”,概括了朱期昌的仁义事迹,同时也可以用来概括朱袗的一生。
归隐后的朱袗,“侠儒”味十足,他衣食住行如同贫寒之士,对樵夫牧童也从不摆架子。平时有空就抄录《阴符经》《五厨经》《洞古经》等书,反复研读,并且找到昔日挚友耿在伦、顾子良等,力倡正统儒学。
不仅如此,他还仗义疏财,广设义田供族人衣食,办义塾助学子读书,置义宅安无家者,建义冢葬无归人……由此可见,汤显祖笔下朱期昌的仁义之举应该正是受到了其父朱袗的影响。
朱袗在浠水樟树湾村修建的“荣封第”古门楼
地方的官员多次想推荐朱袗复出为官,但都被他拒绝了。有官吏想与他来往,他经常避而不见。
然而,遇到有官员损害百姓利益,或有民众冤屈难伸,他便会挺身而起。但他每次都是隐秘行事,不让人知晓是他所为,就像李白笔下的侠客一样:“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10、
万历戊子年(1588年)正月二十三日,朱袗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远近乡民皆来哭祭,族人哀痛至极,服丧期满后,仍为朱公穿缌麻丧服三月。
据邢侗记载,庚子年(1600年)“梁溪邹公彦吉、宜兴吴公安节,为先生门下士,复鸠其长年,祠先生于东郊。”这座祠应该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方伯祠了,之所以叫“方伯祠”,用《朱氏族谱》中的话来说,是“以方伯称昭其爵也”。
邢侗书中记载邹彦吉和吴安节召集乡贤为朱袗建立了方伯祠
方伯祠建成后,前来祭拜的人应该很多。顾起元在《浠桂朱公墓志铭》中记载:“乃其所以为德于乡者,里中人在在以畏垒尸祝公矣。”也就是说,那时候的老百姓已经像敬畏神明般开始祭祀朱袗了。
遗憾的是,明末动乱,方伯祠惨遭毁坏。据《朱氏族谱》中《之景公重修方伯祠序》中记载,“明季兵氛祸烈,庐室尽毁,即我方伯祠乃亦竟成灰烬矣。”朱氏后人和当地百姓后来多次重修方伯祠,但目前只能在《朱氏族谱》看到曾经的遗迹。
樟树湾村《朱氏族谱》中方伯祠的建筑图
所幸,人们并没有忘记朱袗。现实中的方伯祠虽然没了,但世间却多了一个方伯祠村。不知不觉间,那个敢在权贵门前拍案而起的身影,已然刻进了历史,融入了故乡的山水之间。
浠水方伯祠村的人每一次书写故乡的地址,每一次介绍乡村的名字,属于朱袗的方伯祠便在人们的心中落成了永恒。
清明节前,我特地去了一趟樟树湾村,站在朱袗修建的古门楼下,望着“荣封第”三个斑驳大字,指尖抚过青砖上风雨剥蚀的裂痕,我读懂了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底气:一个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靠金砖玉瓦堆砌,而是千千万万如朱袗这样的英魂铸就。他拒跪严嵩时的傲骨,痛斥张居正时的锋刃,为国征战时的侠骨,面对万民相送时的柔情,都是中华文明最骄傲最自信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