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成都糖酒会上,茅台展台前人头攒动,但人们再难见到那个曾引发排队狂潮的“茅台冰淇淋”柜台。

而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曾是年轻人排长队打卡的“朝圣地”。

1.“年轻人的第一口茅台”

2023年糖酒会,茅台首次设立冰淇淋购买点,66元一杯的茅台冰淇淋,被视作“年轻人的第一口茅台”,茅台冰淇淋迅速火爆出圈。



茅台冰淇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成为茅台品牌年轻化的创新试验田。

2022年5月29日,贵阳首家茅台冰淇淋旗舰店开业,7小时销售额突破20万元,订单量超900单;同期上线的3款预包装产品在i茅台1小时内售罄,销量超4万份,销售额达250万元。



上市1周年,茅台冰淇淋累计销量近1000万杯,全国布局覆盖31个省区市,开设34家旗舰店、96家体验店和76家快闪店。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茅台冰淇淋尚不满3周岁,就突然以“夭折”宣告终结。

媒体报道,茅台冰淇淋事业部已于今年2月底解散,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旗舰店陆续关闭,i茅台App上相关产品全面下架,仅剩遵义茅台镇、三亚度假村等旅游场景的零星销售点。

这场始于2022年的“万物+茅台”跨界狂欢,正以“战略收缩”的姿态画上句号。

2.为何猝死?

茅台冰淇淋的猝死,绝非偶然。它暴露了高端品牌跨界快消品的致命矛盾:“尊贵感”与“平民化”不可兼得。



茅台的核心价值,建立在稀缺性、社交货币与投资属性之上。一瓶飞天茅台2499元无人嫌贵,因为它代表着阶层、身份与投资属性。但冰淇淋是什么?是高频、低价、随手可得的快消品。

茅台试图用冰淇淋“拥抱年轻人”,本质是用奢侈品逻辑做大众生意,既稀释了品牌溢价,又未能真正打动年轻人。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供应链基因的错配。

茅台的护城河是“时间”,是五年窖藏、代代传承的工艺。但冰淇淋的战场需要“快”:口味迭代、渠道灵活、供应链高效。

茅台用酿酒的慢逻辑应对快消品的快节奏,结果显而易见:消费者抱怨其口感甜腻、酒味突兀,复购率惨淡。

这背后是传统酒企对快消品研发的力不从心。用酿酒的逻辑做冰淇淋,注定水土不服。

更致命的是消费场景的错位。

茅台酒的消费场景是商务宴请、节日馈赠,充满仪式感;而冰淇淋的消费场景是街头巷尾的即兴购买,是日常生活的碎片。

茅台将“酱香”强加于一支雪糕,消费者尝鲜后只会问:我为什么要反复买一支酒味甜筒?

3.跨界之殇

茅台并非唯一尝试跨界的品牌,但对比瑞幸与茅台的联名策略,高下立判。

2023年,瑞幸与茅台合作的“酱香拿铁”首日卖出542万杯,但三个月后日均销量不足3万杯,半年后黯然下架。



表面看,两者结局相似,实则逻辑迥异:瑞幸的联名是“流量生意”,用短期爆款拉动用户增长;而茅台却误将联名视为“品牌年轻化的战略”,最终陷入“赚了流量,输了品牌”的泥潭。

茅台跨界的失败并非孤例。从酱香拿铁到酒心巧克力,从冰淇淋到月饼,每一次跨界都遵循相同的剧本:社交媒体刷屏、黄牛炒作、热度断崖式下跌。

2023年茅台跨界业务收入仅4.74亿元,不足总营收的0.3%。这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流量可以制造爆款,却无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茅台冰淇淋的“猝死”,给所有热衷跨界的品牌上带来三大启示:

1.品牌流量≠品牌价值

跨界营销的本质是“借势”,而非“造势”。若产品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流量狂欢终将反噬品牌。

正如投资人段永平所言:“如果茅台冰激凌能达到茅台营业额的10%以上,产品上才可以叫做成功。”

2.奢侈品向下兼容是伪命题

爱马仕不会卖平价丝巾,劳斯莱斯也不造电动自行车。茅台的尝试,无异于将LV包印上卡通图案打折出售。

最终的失败也印证了一个商业铁律:奢侈品牌向下兼容的结果,往往是品牌价值与用户忠诚度的双重流失。

3. 品牌年轻化≠产品年轻化

茅台真正的危机,不是年轻人不喝白酒,而是未能与新一代建立文化共鸣。日本威士忌品牌三得利通过博物馆、工艺展示让年轻人感知“时间的故事”,而茅台却试图用冰淇淋“讨好”年轻人,这恰恰暴露了战略的短视。

面对跨界困局,茅台的选择意味深长。2024年新任董事长张德芹上任后,明确提出“守正创新”的战略。



2025年糖酒会上,茅台展台撤下冰淇淋与巧克力,转而陈列生肖酒、精品茅台等传统产品;年报中,集团更将2025年营收增速目标降至10%以下,创五年新低。

这并非保守,而是清醒。

茅台的核心护城河,始终是“时间沉淀的酱香工艺”与“不可复制的品牌势能”。与其追逐跨品类的昙花一现,不如深耕白酒的长期价值。

当然,品牌年轻化并非伪命题。但茅台品牌的真正危机,不是年轻人不喝白酒,而是当他们年过四十坐在酒局主位时,突然觉得眼前那瓶飞天茅台……也不过如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