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住3天,怎么又住到了8天?”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王玉伟
01
初诊经历
老张75岁男性,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还有吸烟史,这让他1个月前突发了“急性心肌梗死”。
疾病不等人,老张被就近送到当地医院,立刻查冠脉造影,发现前降支中段闭塞、回旋支近段70%狭窄,右冠状动脉中段次全闭塞。结合 心电图 ,医生分析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植入支架2枚。
术后,医生告诉他支架虽然放好,但仍处于心梗急性期,是并发症的高发时间,住在医院里比较安全。
老张理解这个道理,但住院太无聊。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每间病房都有一个公用电视,但是别人总不放他喜欢的节目,这可憋坏了老张。
终于熬到第8天出院,临走时,医生告诉老张1个月后还要住院复查冠脉造影、处理右冠状动脉病变。老张嘴上答应,心中却充满了不情愿,决心换家医院。
在此后的1个月时间里,老张按时服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qd、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75mg qd、 瑞舒伐他汀钙片 10mg qn”治疗,治疗期间病情平稳。
1月之期已满,犹豫的老张果真换了一家医院就诊,接诊医生就是我们的老朋友王乂。
就诊之初,老张就问王乂:“放完支架要住院几天?”
在王乂告诉他“如果不出意外,三天出院”的时候,老张才下定决心住院。
根据“墨菲定律”,意外往往跟随“如果不出意外”而来。
02
再诊风波
老张就诊的时间已经是下午3点,很多检验项目得拖到次日。
住院第2天,各项检验基本正常,冠脉造影定于当日下午进行。因老张近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术前未再次给予负荷量。
下午5时许,介入手术结束,过程非常顺利:
前降支原支架通畅无狭窄,回旋支近段可见60%弥漫性狭窄,右冠脉中段95%狭窄,第二转折处次全闭塞,前向血流TIMI1级。干预RCA病变,再次植入架2枚,冠脉注射 替罗非班 注射液12ml(0.6mg),术中共用普通 肝素 9000单位。
术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同时替罗非班泵入,拟用量7ml/h(0.35mg/h),4小时后改为9ml/h(0.45mg/h)。
这时的老张内心是愉悦的,感激医生们加班做手术,盘算着出院时间。
次日(住院第3天)清晨,醒来的老张觉得前胸皮肤瘙痒,再看皮肤发红,他认为自己“过敏”了,这是第一次做造影、放支架时不曾出现的。
王乂查看之后,立觉事情不妙:躯干部分可见簇状分布紫癜,突出皮肤,瘙痒明显,这不像是过敏反应。
立即安排护士急查 血常规 、凝血功能。结果,凝血功能正常,血小板报了危急值,只有3×10^9/L,与入院时163×10^9/L相比,只剩下了个零头。
那么这是何原因所致?
03
推理环节
首先要排除的是假性小板减少,当血液标本置于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中时,可诱导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此种情况 血涂片 镜检可见血小板成簇聚集,更解释不了临床症状,不予以考虑。
其次,老张没有血液系统疾病,且术前当日血小板计数正常,就要分析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所致血小板减少较少见,且老张入院前服用上述药物已逾1个月,入院后仍继续原来剂量,故不考虑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相关。
那么就剩下两个选项了:肝素、替罗非班。
1.第一位“嫌疑人”——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
血小板减少是肝素的常见不良反应,《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017)》指出,HIT根据形成机制不同可分为两型:I型为良性过程,发生率10%~20%,通常发生于肝素使用后1~2天,血小板计数可轻度降低,一般不低于100×10^9/L,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停药后可自行恢复;II型 HIT为免疫相关性,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或不伴严重血栓栓塞风险,临床及文献上提及的HIT多指II型HIT。
了解了“嫌疑人”信息,再看“作案时机”,按照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时间顺序可分为三种类型:(1)经典型HIT(60%),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发生于肝素用药后的5~10d;(2)速发型 HIT(30%),血小板计数在接触肝素24h内迅速降低,此类患者多于过去100d内(特别是30d内)曾经使用肝素类药物,再次接触肝素类药物是诱发免疫反应;(3)迟发型 HIT(10%),血小板数量减少发生在停用肝素3周内。
由于老张在1个月前确实使用过肝素类药物,需要警惕“速发型HIT”,那就要上“证据”:
诊断HIT需基于4T's评分(表1)和血小板数量动态监测,联合HIT抗体检测和(或)血小板功能试验。4T's评分≤3分时HIT的可能性为低度,4~5分为中度,6~8分为高度。此评分,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可以排除HIT。
根据病史,老张的4T's评分仅为1分,HIT是“清白的”。
表1 4T's评分表
2.第二位“嫌疑人”——替罗非班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TIT)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被认为是目前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替罗非班在 ACS 患者 PCI围手术期应用可使患者明显获益。根据《替罗非班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下简称《专家共识》),替罗非班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 0.5%~2.0%,明显低于阿昔单抗。有文献报道GPI诱导轻度、重度、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3%、0.3%和0.1%~0.2%。
临床上将血小板<100×10^9/L或较用药前下降50%以上定义为血小板减少症,在使用GPI的24h内,血小板PLT<100×10^9/L为轻度,<50×10^9/L为重度,<20×10^9/L为极重度。
老张的血小板只有3×10^9/L,按照上述定义,属于极重度TIT,发生率仅有千分之一二,但是从“作案时间”考虑,TIT无法摆脱嫌疑。
我们有没有像是“4T's评分”这种量化的证据来证明TIT?
答案是:没有。
我们对TIT的“作案手法”也不甚了解,可能机制为免疫反应,替罗非班诱导GPⅡb/Ⅲa受体变形后针对新的暴露位点形成抗体。TIT发生时间多在用药2-24小时之间,一般停药后,1到6天(平均2.1天)血小板计数可恢复。
04
时间证据
王乂做出推理后,把原因瞄准TIT,立即停用替罗非班,给予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5mg静推、 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 10mg肌注,次日(第4天)再予以 甲泼尼龙 琥珀酸钠注射液40mg静滴,老张的紫癜消退、症状较前好转,无皮肤瘙痒、 发热 、胸闷、 呼吸困难 等症状,复查血常规,血小板升至19×10^9/L。
情况好转,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它会验证答案。
此后未再使用激素及针对性治疗,整个治疗期间都没用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皮疹 逐渐消退,血小板逐渐上升,于第8天恢复至100×10^9/L,老张出院。
回顾老张的化验结果(表2),再加上排除诊断,最终定为TIT。
表2 血常规结果对比
对于TIT,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
《专家共识》建议所有患者在给药前、负荷剂量6小时后常规检测血常规,一旦发生 消化道出血 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首先停用GPI。如血小板计数<10×10^9/L或发生严重出血时,输注血小板,补充纤维蛋白原,可选择输注新鲜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停药后血小板计数持续不恢复时可输注免疫球蛋白。停药后仍需每天监测血常规,直至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范围。
冠状动脉病变、导致血小板减少的TIT,都得到了应有的处置。老张心里嘀咕:“说好的住3天,怎么又住到了8天?”
还好,这次医院床头有平板电脑,老张可以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也抚慰了他寂寞的心。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017)[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6):408-417.
[2] 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专家共识组.替罗非班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5):434-439.
[3] 白婧,张金盈,沈德良.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实用医刊,2017,44(18):124-126.DOI: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7.18.041 .
责编|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孕妇妊娠36周阑尾切除术后3天猝死,家属大闹医院索赔80万,尸检结果出乎意料丨医眼看法
医生男朋友一天不回消息,打电话就说在忙,他是不是出轨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