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史安琪

与鲜花相伴,在大海长眠,和土地相融。近年来,济南积极推广生态葬、文明祭扫等绿色殡葬形式,取得显著成效。从惠民殡葬到全民礼葬,从惧怕死亡到礼赞生命,济南不断探索殡葬这件“人生大事”,让“身后事”变为百姓安心事。

骨灰容器可降解

让生命真正融入自然

梨花风起,又至清明。济南市玉函山安息园内,不时有市民抱着鲜花前来祭奠。微风吹拂着海棠,花瓣随风降落在追思苑花坛葬区的春泥上。市民刘玉(化名)和家人走到葬区旁,将一捧菊花缓缓放下。静立片刻,她们一字排开站好,深深地鞠了三躬。


“我老伴儿葬在这里,他生前说想选择生态葬,希望去世后与自然融为一体。”刘玉介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开始家人并不支持,但老人在世时经常给家人普及相关知识,家人们也就渐渐接受了这一方式。

刘玉回忆,当时,安息园举行了仪式。“现场有礼仪人员引导。根据引导,我们将逝者骨灰交给礼仪人员将其安放落地。”随后,刘玉等家属亲手为亲人的骨灰覆土,撒上花瓣,献上鲜花,并行三鞠躬礼。

花坛葬是把骨灰放在一个可降解的骨灰袋里,然后埋入花坛里,里面可以种一些花草,半年左右时间,骨灰容器会自然降解,骨灰与土壤融为一体,回归自然。

十年间已安葬上千位逝者

绿色殡葬渐入人心

绿色殡葬的核心理念是环保、生态和节约土地,如今接受生态葬的市民越来越多。据了解,生态葬除了花坛葬外,济南玉函山安息园还有海葬、草坪葬、树葬及壁葬。

草坪葬是一种绿色、环保、自然的安葬方式,将骨灰埋葬在精心护理的草坪下,满足逝者回归自然的愿望,实现土地循环利用。对于大众比较熟知的海葬,则比较看重地理位置。目前省内青岛、日照有可举行海葬的海域,家属将可降解骨灰坛放入海中,骨灰坛随着海浪飘荡,将哀思寄托给大海。而树葬以生命之树寄托哀思;壁葬则通过立体安放节约土地资源。


相比于传统墓葬,在价格方面,生态葬也具有明显优势。据了解,济南对济南市户籍和有济南市居住证的亡故居民选择生态葬的进行奖补,对于骨灰撒散或者将骨灰全部撒入海、河等,奖补4000元;对于骨灰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入土,土地可重复使用,不保留标志的,奖补3000元。

“现在移风易俗宣传广泛,我们还推出‘鲜花换火纸’‘垃圾换礼品’等活动。”济南市殡仪馆公墓管理部主任孙建军表示,园区定期开展政策宣传、卫生清理、火情巡查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维护现场祭扫秩序,引导市民群众文明、绿色、安全祭扫。

从惧怕死亡到礼赞生命,从土地消耗到生态循环。孙建军认为,最好的纪念不是冰冷的石碑,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自然循环中绽放永恒的光彩。他介绍,2015年该园实行生态葬,截至2024年年底,已经安葬了约1440位逝者。

数字化转型成祭扫亮点

不少家庭云端寄哀思

2025年清明节期间,济南市迎来祭扫高峰,殡葬服务创新举措成效显著。据济南市民政局数据显示,3月31日至4月5日,全市各殡葬服务机构共接待现场祭扫群众约50万人次。值得注意的是,绿色低碳祭扫占比达66%。


“我们观察到三个显著变化,群众错峰祭扫意识增强、鲜花替代纸钱成为主流、数字化服务使用率攀升。”孙建军介绍。

此外,在济南市殡仪馆骨灰寄存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祭扫场景令人动容。在骨灰寄存处门口设置的留言板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承载着跨越生死的思念:“妈妈,我一切都好,请您放心。”“我想你了。”......

济南市殡仪馆骨灰管理部部长高玉珊介绍,该馆创新推出“双轨追思”服务,线下留言墙与线上云祭扫平台形成互补,既保留笔墨的温度,又突破时空的限制。

数字化转型是清明祭扫的突出亮点。“济南祭扫网”平台数据显示,自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突破303万人次,创建虚拟祭奠厅8万个,云端留言26万条。市民刘女士通过平台创建的“虚拟祭奠厅”,让散居海内外的亲友实现“云端团聚”。“这种新形式既环保又温馨,特别适合我们这样的家庭。”刘女士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