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丧葬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崇尚入土为安,但是随着丧葬政策的改变,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火葬



吴飞教授

但是北大哲学教授吴飞却发表了自己对火葬的不同见解,认为现代化的火葬流程就是把人当成垃圾一样处理,此言一出立马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火化

那么,吴教授为什么会发表这样的观点呢?



土葬

土葬转变为火葬

土葬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儒家文化强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完整保存遗体被视为对逝者的尊重。而河南安阳殷墟的王陵、秦始皇陵众多的等考古发现,都印证了土葬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秦始皇陵

可土葬的弊端也非常大,如占用耕地、耗费木材、污染地下水等,所以1956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带头倡议火化,随后《殡葬管理条例》于1997年颁布,明确“实行火葬,改革土葬”的方针,截至2023年,全国火葬区火化率已达100%,节地生态安葬率为85%。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文化和情感上的强烈抵触,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河南周口曾因强制平坟引发争议。尽管政策初衷是节约土地,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暴力执法和公墓建设滞后,导致民众不满。



平坟

虽然火化后的骨灰盒占地面积仅为土葬的1/10,且可寄存于殡仪馆或生态公墓,理想情况下,火葬不仅能够节约土地和减少木材消耗,还避免了遗体腐败对地下水的污染。



火化后的骨灰盒

但是火葬也存在环境问题,如焚烧产生的废气排放,以及公墓使用的大理石等是不可降解材料。而且农村人心里还是讲究入土为安的,在湖北农村“二次棺葬”比例高达68%,骨灰盒套棺再葬的黑色幽默,既消耗政策节省的木材,又新增水泥墓穴的生态负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飞教授指出,火葬并未真正解决土地问题,反而催生了高价墓地和封建迷信的复兴,因为中国人并不能接受墓地到期后像很多西方国家那样,把原有尸骸挖出、再换置新的尸骸的做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部分地区的公墓租期到期后,骨灰处理问题引发伦理争议,此外,火葬的费用较高,增加了民众的经济负担,有些百姓忙碌了一辈子,但到最后却连个安身之所都没有,导致子女为了安葬老人,不得不进行贷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现代殡葬流程将遗体视为“待处理的废弃物”:火化过程工业化,告别仪式简化为“悼词—鞠躬—绕行”三步骤,与传统守灵、哭丧等情感释放环节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殡仪馆对尸体的机械化操作,缺乏对亡者的尊重,让它更像“尸体处理厂”,而非承载哀思的仪式空间,然而,在火葬面临争议后,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折中方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倡导绿色丧葬方式

内蒙古丰镇市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倡导树葬、草坪葬等绿色模式,限制墓碑尺寸,严禁“三沿七区”新建坟墓。



树葬

还有一些政府为低保户等群体免除基本殡葬费用,试图平衡公益性与人性化,还引导大家改变孝道观念,由“厚葬”老人转变为“厚养”老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政府想办法,民间也涌现了各种办法,上海推出“生命晶石”服务,将骨灰高温熔铸为宝石,北京部分陵园开设“数字墓碑”,扫码即可观看逝者生平影像。这些尝试试图在节约土地的同时,保留个体生命的叙事完整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中国也可以看看其他国家的经验,日本"树木葬"二十年间覆盖率提升至19%,墓园变成城市森林公园;瑞典推行"冰葬"技术,零下196℃液氮处理使遗体自然分解为有机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火葬与土葬之争,本质是效率与伦理、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张力。当北大教授批评火葬“将人当垃圾”时,他真正担忧的是工具理性对生命意义的消解。殡葬制度不应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而需成为容纳文化记忆、生态责任与人性尊严的多元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或许,最好的安葬方式,是让生者既能坦然面对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又不失去对生命终结的敬畏与温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