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素洁
在相同的研修班上,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各行各业的青年学员,找到了不同的认知“接口”。
有人“上接天线”——从事基层工作多年的街道干部,站在更高的视野审视日常面对的各种“民生小事”,感慨“理论清醒,工作才更有干劲”。
有人“下接地气”——央企金融系统的90后青年,走进老旧小区,实地调研“医养联合”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城区联合打造的北京首个青年人才马克思主义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自2023年以来已开办两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还特别作出“要办成精品”的明确要求。研修班利用周末集中授课,逐步探索出“央地合作、区校协同”的培养模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此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与首都功能核心区强强联手,擦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青年人才培养“火花”。
“跨界班”
与常见的同行业、同领域中短期人才培训项目大不同,研修班有近一年的“充电期”,而且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同一个班里,既有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等中央部门的青年骨干,也有科技公司大数据开发部门经理、私募基金公司首席技术官,还有中学副校长、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
看似“混编”的学员队伍,实则是东城区委因地制宜的精心安排。
东城区地处国家中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区内聚集了数十家中央党政军单位和10余家央企一级总部,中央单位人才和非公企业人才占比达全区人才总量的80%以上。
“希望借助研修班这一平台,打破部门、行业之间的界限,推动央地人才的交流互通、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打造青年人才‘孵化器’。”东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围绕区域发展特点,选拔学员基于重点领域、突出贡献、人才储备3个标准,向重大发展战略、产业企业、基层一线、青年人才倾斜,目前两期已有68名学员,呈现出高水准、高层次特质。
这个“跨界班”让学员结识了不少“身边的朋友”。在首期研修班学员黄肇晨看来,大家共同奋战在东城区这一方热土,之前却鲜有机会探访比邻,“通过研修班的平台,我们结识益友、拓宽眼界,建立了坚定的革命友谊”。
“宝藏课”
将不同行业、岗位的青年骨干聚到一个班里,要想真正地凝聚共识,更需要足够的课程吸引力。作为研修班承办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拿出了全套的“宝藏课”和“顶配”的师资阵容。
第二期学员的课表里,有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研习,也有相关互动研讨、面对面活动和各类情景式党课,甚至涵盖了言谈与人际沟通技巧这类专业能力训练的课程,还准备组织学员赴热门科创城市杭州实践教学。
社科大主管培训工作的副校长高文书介绍,研修班的课程体系以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为核心、以强化专业能力训练为重点,同时组建一批由学部委员、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领衔,相关研究院所高层次专家学者和社科大中青年骨干教师构成的“国家队”讲师,还会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与学员面对面交流互动。
首期研修班学员苗加佳对授课教师分析宏观经济、剖析经营主体的内容印象深刻,“比如,当前形势下怎么抓经营主体,怎么紧抓政策机遇开展工作,结合东城区实际又怎么做。”苗加佳当时在一家国企做具体的经营工作,这些“干货”启发他站在全局角度看待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寻找“破局点”。
不少授课教师观察到,班上学员的实务经验丰富,掌握了一定的基层工作方法,提升理论和专业素养的意愿比较强烈。
用高文书的话来说,研修班的课程会针对学员特点“与时俱进”,一方面紧贴时政,比如第二期学员的开课讲座就是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教师基本都是社科院的研究人员,他们会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政策导向来授课,“相当于对课程有一个动态更新”。
拉满“理论价值”的课程,让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洋觉得“心明眼亮,获得更多内生动力”。
这名在街巷社区奔走多年的基层干部,平时要面对老百姓的大事小情,“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遇不到的”。虽然周末都经常忙得不可开交,但她从未缺席研修班的课程。在她看来,这不只是和前沿学者“面对面”的难得机会,更是跳出原有工作圈和惯性思维寻找“内生动力”的有效方式。
日常沉浸在一件件具体的为民服务事项中,时间一久,难免困于模式,这可能是像高洋一样的基层工作者常见的“痛点”。“但通过理论学习和认知层面的提升,让我对每天的具体事务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高度,理解了政策内核,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工作,肯定要好过机械式的执行。理论清醒,工作才更有干劲。”高洋说。
“练兵场”
如果说理论课堂能提供“思想养料”,那实践课程就是知行合一的“练兵场”。
“站位高,更要接地气,才能立得住。”社科大终身教育学院院长王炜说,研修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建立了9个社会实践教学点,涵盖东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城市建设、老城保护复兴等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引导学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学以致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自央企金融系统的90后学员郑振与第七组两个“小伙伴”,调研了东城区赵家楼社区的“医养联合”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一次次实地走访中,课堂上有关人口老龄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大道理”,也具象成一个个现实的“小切口”。
“那个社区老旧小区集中,老年人较多,大都是独居或者老两口,子女不在身边。”郑振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有的老年人想去医院看病,但不会用手机挂号,都会向社区求助。
赵家楼社区通过试点“医养联合”,组建了助老服务志愿队,为社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提供健康巡诊、体检送药、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还与第三方合作申请互联网医疗平台,方便子女远程下单照护居家老人,为失能老人提供远程智能监护服务。
第七组的调研报告里记录了一个个“医养联合”的小案例:有工作人员上门巡诊及时发现并处理了一位93岁老人的急症,避免了老人发生急性脑梗后遗症;有的高龄老人反映独立上厕所困难,志愿者就帮助进行适老化改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郑振觉得,老人们有呼就有应,这种“医养联合”模式不是虚的。他还结合金融知识分析,认为“这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节约了医疗资源”。
还有学员给调研的问题开出“药方”。东城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杨金戈所在的第八组提出通过“资源共享”,破解北京市外交部街社区“停车难”。“例如有些街道的居民,白天开车出门工作,停车需求集中在晚上,停车位白天是空置的;而周边写字楼的工作人员,停车需求集中在白天,停车位晚上闲置,经过多方沟通,推进资源互补,让大家可以实现共享停车、互补停车。”杨金戈说。
目前,首期研修班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形成了9篇高质量调研报告,第二期将产出12篇调研报告,并适时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
在王炜看来,研修班搭建了“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实践锻炼”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形成了“思想引领-能力塑造-行动转化”的完整链条。“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发挥推动区域发展的平台效应,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