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

《规划》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

《规划》明确,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稳产保供能力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

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


北京朝来农艺园的工作人员在数字化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蔬菜品质检测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

记者注意到,本次《规划》共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七方面共25项具体举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具体而言,包括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等三方面内容。

本次《规划》明确的首要任务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规划》提出,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

《规划》还要求,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其中提到,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完善农业农村统计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全领域覆盖、多层级联通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健全涉农数据开发利用机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农业技术,健全智慧农业标准体系,释放农业农村数字生产力。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推动规模化农场(牧场、渔场)数字化升级,培育链条完整、协同联动的智慧农业集群。

北京绿色设计促进会会长、中国特色镇发展论坛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特聘教授薛红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规划》是从解决根本问题核心出发,既面对现状破解问题,又面向未来提供发展战略机遇。《规划》出台,破瓶颈、创载体、留空间、融产业、赋动能、强新质、壮县域,是新时代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系统性纲领,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绿色发展,构建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记者注意到,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方面,《规划》提出,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更多资源力量配置到产业就业上,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具体而言,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规划》提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

记者注意到,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提出,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本次《规划》再次提到这点,有何深意?

对此,薛红星表示,此次《规划》重申建设用地指标要求,既是对过往政策的延续,更是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其核心在于以土地要素为支点,撬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这表明了中央对乡村发展的持续关注和支持,彰显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坚定决心,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市场主体和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信心。

具体而言,重申建设用地指标要求首先可以强化乡村产业发展支撑。“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再次强调该指标,能为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提供土地保障,吸引更多资金和项目落地农村,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薛红星说。

其次,可以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薛红星表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证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是打破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关键举措,有利于促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让农村获得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

再次,可以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看,明确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布局,避免农村建设无序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乡国土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

此外,还有助于保障乡村建设可持续推进。薛红星认为,乡村建设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充足的建设用地指标可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提供空间支持,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推动乡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城乡融合进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