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究竟是什么?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倒了无数先哲。



从最质朴的现象来看,人们脸上逐渐增多的皱纹,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循环交替,这些变化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我国古人用 “光阴” 来指代时间,“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短短数字,饱含着古人对时间的深刻认识。

实际上,从科学定义来讲,时间是物质永恒运动、变化的持续性与顺序性的体现,涵盖时刻和时段两个重要概念 。

尽管我们能通过事物的生死轮回,间接地感知时间的存在,可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无数科学家试图深入剖析,却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甚至有人大胆提出,时间或许并不存在,只是人类记忆功能衍生出的一种错觉。

那么,时间是否真实存在?



早在公元前,中外思想家们就已经开始对时间展开思考,并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

古埃及时代,人们观察到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将一天划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 12 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为了追踪太阳的移动方向,他们建造了大型方柱,这便是日晷的雏形。

同一时期,在遥远的东方,我国正处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蓬勃发展,对时间的思考也层出不穷。



尸子在其著作《尸子》中,为时间下了精准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里的 “宇” 代表空间,“宙” 则代表时间,宇宙就是空间与时间的有机结合。

这一学说在天文观星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尸佼,即尸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作为三晋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这一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大多源于观星活动。

通过观测星辰,划分区域,制定了沿用千年的历法 —— 天干地支纪年法。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北宋时期,又将十二个时辰细分为二十四个部分,“小时” 的概念由此诞生。为了更准确地计时,古代劳动人民发挥智慧,发明了日晷和滴漏等计时工具。



此外,还专门安排了更夫负责报时。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古代更注重实用性,除少数思想家外,鲜有人深入探究时间的本质,大多只是将其作为计时的历法使用。

直到清末,西方思想涌入,我们才开始对时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日晷作为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通过日影的位置来确定时辰或刻数,在我国古代被广泛使用。

在西方,对时间的深入探索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但直到 17 世纪,艾萨克・牛顿的出现,才真正掀开了时间探索的新篇章。牛顿热爱阅读天文学著作,站在伽利略等巨人的肩膀上,建立起经典物理理论。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对 “时间” 和 “空间” 给出了独特的定义。在他的理论中,时间和空间是 “绝对的”“真实的”,即 “绝对空间” 和 “绝对时间”。绝对空间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始终保持相同且静止。

而对于绝对时间,牛顿这样描述: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按照其自身的性质,均匀地流动,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由于人类通过感官感知到的时间和空间容易产生偏见,牛顿将其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真实的和貌似的。人类只能感知相对时间,无法直接感受绝对时间。



同时,牛顿指出时间具有一维性,如同射出的箭,只能向前运行,不可回溯。时间的先后顺序,使得事件发生的顺序能够按照过去 - 现在 - 未来的序列确定(时间点 / 时刻),也能够衡量事件持续的时长以及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段)。



也就是说,时间的本质是事件或现象发生的顺序。然而,牛顿并未对时间为何从前到后顺时针方向流动作出详细解释。

在宗教和神话中,也有关于时间的独特描述。例如,《西游记》中的 “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圣经》里的 “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都表明在不同空间中,时间的流速存在差异。

19 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 1850 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为时间本质的探索带来了新的突破。



该定律指出,一个孤立系统有增加混乱程度的趋势。例如,反复投掷硬币,经过较长时间后,正面和反面数量相等的可能性最大。

在孤立系统中,混乱程度只会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化,这就是熵增定律,熵用来表示系统的混乱程度。



在物理学中,熵似乎暗示着一个特定的行进方向,有时被称为 “时间之箭”。随着时间的推移,孤立系统的熵状态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比如,在水缸中滴入墨水,墨水会随着时间扩散,进行布朗运动,最终完全混合,且无法自动重新分开。这表明孤立系统在过去是有序的,各部分相互独立,而在未来则是无序的,各部分相互关联,且这一过程不可逆。



然而,1892 年,法国数学家昂利・庞加莱证明了一个定理 —— 庞加莱回归,即 “孤立的、有限的保守动力学系统的组态在足够长的时间后可恢复到任意接近初始组态”。



这意味着任何粒子在经过漫长时间后,必然能回到无限接近其初始位置的地方,这与 “时间之箭” 的原理相悖,时间似乎具有周期性,这一发现让人们对时间的存在产生了更多困惑。

就在人们对时间的认识陷入迷茫之际,犹太裔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 1905 年提出相对论,彻底打破了牛顿经典力学中的绝对时间观念。



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时间是宇宙构成的一部分,无法独立于空间存在,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对论将时间与三维空间融合,形成了四维时空,构成了宇宙的基本结构。

与三维坐标不同的是,时间具有单向性。相对论还指出,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观察者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的时间流逝速度是不同的,这就是著名的钟慢效应(时间膨胀)。



1971 年,物理学家哈菲尔(Joe Hafele)与基廷(Richard Keating)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效应。

他们将高精度原子钟放在飞机上绕地球飞行,然后与地面上的相同时钟进行比较,结果证实飞机上的时间流逝比实验室里的慢。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移动速度越快,时间流逝速度越慢,当移动速度达到光速的一半时,时间约慢 13%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证明了时间的相对性和单向性。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对宇宙探索的深入,有人开始怀疑时间存在的真实性,甚至认为时间是人类记忆功能产生的错觉,并不真实存在。

但在现代物理学中,时间是构成宇宙的重要部分,时空物质三位一体,没有时间,就没有宇宙。马克思哲学也指出,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这种认为时间不存在的观点,可能是对爱因斯坦写给朋友信中 “对我们这些相信物理的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分只不过是顽固的幻觉” 这句话的过度解读。

事实上,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将时间、空间和物质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构建了四维时空理论,论证了时间与速度的关系,提出了质能方程和光速限制原则,以及时间在不同速度参考系下的膨胀效应,这些理论都离不开时间这一重要标尺。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时间是物理学的七个基本量(长度 m、时间 t、质量 kg、热力学温度 k、光强度 cd、物质的量 mol、电流单位 A)之一,在数学、化学、物理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缺失时间,这些学科的公式和定理将无法成立。



尽管在一些基本物理学定理中,时间不参与计算,但这并不意味着时间不存在,它时刻参与着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记录着它们的变化。爱因斯坦所说的 “时间是一种错觉”,实际上指的是 “现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差别只是一种错觉”,时间倒流或回到过去,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时间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但在宇宙范畴内真实存在,它沿着一维方向不断向前,既不会停歇,也不会回溯。斯蒂芬・威廉・霍金通过解出广义相对论中的爱因斯坦方程式,揭示了宇宙的时间有一个起始点,即宇宙大爆炸,在此之前的时间毫无意义。物质与时空必须同时并存,没有物质,时间也就失去了意义。



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人类为了便于思考宇宙,对物质运动进行的划分,是一种人为规定的规则。康德就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时间不是一种已存在的维度,也不是会 “流动” 的实存物,而是一种心智概念,与空间和数相结合,帮助人类对事件进行排序和比较。

例如,我们将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年分为 12 个月,一个月分为 30 天或 31 天,2 月定为 28 天或 29 天,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安排生产生活而进行的人为划分,他们认为时间本身并不存在,只是人类表达事物的产物。



然而,这种观点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二者不可分割。

否定时间的存在,就等同于否定了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理论,那么宇宙将变成三维,宇宙的发展将无从谈起,生命和人类也不会出现,物质运动也将不复存在。



宇宙的膨胀、生命的衰老、日夜的更替,乃至基本粒子的裂变、聚变和衰变,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在证明时间的客观存在。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时间存在的有力象征。没有时间,人类的生长、衰老和死亡都将成为泡影,人类也将不复存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