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里,气温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每一天,我们都切身感受着它的变化。气温无所不在,我们的身体也有适宜的温度范围,一旦偏离,无论过高或过低,都会给健康带来危害。



温度塑造了地球上的万物,催生了原始生命,随着生命的进化与演变,人类诞生了。自那时起,我们便开始感知和认识温度。但受限于科学知识,古人对温度的了解较为浅显,并未意识到它的神秘与复杂。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我们对温度有了全新的认知。深入研究后发现,温度远比想象中复杂,宇宙的诞生、演化与终结,世间万物的变迁,似乎都在它的掌控之中。



温度的升降会对物质的形态和内部结构产生影响,引发物质状态的变化。常见的物质状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与温度密切相关。那么,温度的上限和下限究竟在哪里呢?

想要探究温度的极限,首先要理解其本质。

多数人都知道,温度本质上源于分子的热运动。物质由各种微粒构成,微粒持续的热运动赋予了物质温度。当微粒运动愈发剧烈,动能增加,物体的温度也随之升高。



但微粒的运动速度并非毫无限制。根据相对论,微粒运动的极限速度是光速,只能无限趋近,无法超越,因此,由微粒热运动产生的温度也存在极限。

根据当前的物理研究,温度的最高极限是普朗克温度,数值约为 1.42×10³² 度。这一极端温度仅在 138 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出现过。正是在如此高温下,宇宙从一个奇点中瞬间产生了氢、氦等基本元素。



在经典物理学中,质量和能量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二者没有明确的当量关系。

但相对论指出,质量和能量只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本质上是相通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而温度就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当温度达到特定程度,物质会以能量的形式存在;一旦温度降至临界值以下,物质便会转化为具有质量的实体。

这就解释了宇宙大爆炸后,氢、氦等基本元素迅速形成的原因:大爆炸产生了普朗克温度,随后温度急剧下降,物质无法继续维持能量形态,从而转化为各种基本元素。



随着宇宙温度持续降低,更复杂的物质逐渐出现,恒星、行星、星系等天体结构也相继形成。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温度的上限是普朗克温度。但至于是否存在更高的温度,以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给出定论。

既然微粒动能的增加会使温度升高,那么微粒动能的降低自然会导致物体温度下降。

当微粒停止运动,处于静止状态时,动能达到最小值零。此时,温度也降至最低,这一温度被称为绝对零度,数值为 - 273.15℃或 0K,这一结果是科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出的,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但实际上,温度永远无法达到这一极值。



宇宙在 138 亿年的漫长历程中持续冷却,即便如此,目前宇宙的平均温度约为 - 270.42℃,仍比绝对零度高出 2.73℃。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尝试降低温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例如,通过压缩将氮气转化为液氮,此时温度可达 - 196℃;液氢作为火箭常用燃料,温度更低至 - 253℃。目前,人类创造的最低温度为 - 273.1499999999℃,这是对金属铑进行冷却后得到的,已经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彰显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



尽管我们知道绝对零度无法达到,但很多人还是好奇:如果真的达到绝对零度,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一般来说,温度越低,万物的活力似乎也越低。当温度降至一定程度,地球可能会变成一个冰冻的世界。从微观层面来看,温度反映了粒子的热运动,而在量子力学中,粒子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若绝对零度出现,意味着粒子停止运动,失去动能,那么整个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科学的两大基石,它们成立的前提是粒子的运动。一旦粒子停止运动,这两大理论体系将面临崩塌,时间和空间也会随之消失,宇宙也将迎来终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