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2025年2月9日,长安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率先喊出“全民智驾”口号;第二天,比亚迪(002594.SZ)推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下至6.98万元的海鸥(参数丨图片),上至百万元的仰望U8\U9,覆盖全系车型,彻底打响智驾平权大战;3月3日,吉利(00175.HK)发布“千里浩瀚”智驾系统,也将覆盖吉利全系车型,把智驾平权打成了贴身白刃战。
主流车企纷纷宣布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沉至10万元级市场,L2+级辅助驾驶几乎成为新车标配。比亚迪、吉利等多家车企搭载了地平线机器人-W(09660.HK,以下简称“地平线”)征程系列。
智驾平权的浪潮,正在席卷整个车圈。广泛的合作车企加上全覆盖的智驾方案,如今全民智驾的风起,地平线自然成为智驾平权的最大公约数。
2025近日,地平线发布2024年业绩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地平线全年营收23.84亿元,同比增长53.6%;毛利润18.41亿元,同比增长68.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储备同比增加,流动性维持充足。
公司营收与毛利润表现亮眼,增长势头强劲。不过地平线仍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经调整净亏损达16.81亿元。
1
盈利仍未实现●
2024年,地平线全年营收23.84亿元,同比增长53.6%;毛利润18.41亿元,同比增长68.3%,营收增长强劲,地平线仍未实现盈利,尽管持续高额投入,地平线的经营亏损仍达21.44亿元,同比扩大5.6%。公司经调整净亏损达16.81亿元,同比扩大2.8%。
从业务结构来看,公司97%的收入来自汽车解决方案。其中,授权及服务业务贡献最大,实现营收16.47亿元,占总营收的69.1%,同比增长70.9%,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而芯片及硬件收入仅为6.64亿元,占比27.9%,在整体营收增长中的贡献较为有限。这一收入结构使得公司整体毛利率由2023年的70.5%提升至77.3%,但硬件业务的低盈利能力仍然是一个问题。
地平线的商业模式依赖于低价芯片绑定车企(单车芯片均价仅229元),再通过高毛利的软件授权实现变现。然而,随着比亚迪、理想等车企加速自研芯片,这一模式正面临挑战。
毛利率方面,软件授权业务的毛利率高达92%,而硬件业务的毛利率却不足15%,远低于英伟达(68%)和华为(52%)。这一数据表明,地平线在硬件产品的盈利能力上,与行业领先者仍有较大差距。
2024年,地平线的研发支出达31.56亿元,同比增长33.4%,占全年营收的132%。换句话说,公司每赚取1元收入,就需要投入1.32元研发费用。如此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源于技术服务采购及研发人员薪酬支出。
在31.56亿元的研发投入中,超过60%用于算法团队,而底层芯片架构上的投入相对不足。这种“重软轻硬”的策略使得地平线在芯片制程工艺上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目前,公司仍采用14nm制程工艺,而英伟达已进入4nm时代。制程工艺的落后不仅影响芯片的性能和功耗,也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此外,地平线与大众汽车合资成立的酷睿程(地平线持股60%,大众持股40%)持续亏损,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拖累。
2024年,地平线因酷睿程录得5.57亿元的权益法入账投资亏损。酷睿程主要从事高阶自动驾驶应用软件及系统的研发制造,目前的主要客户仅为大众汽车,且产品仅应用于中国市场。
截至2024年上半年,酷睿程在八个月的经营期内未录得任何收入,短期内盈利能力受限。地平线在酷睿程的发展阶段仍持续承担亏损份额。
受业绩披露影响,地平线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跌幅4.61%。3月24日,公司股价下跌3.78%,次日进一步下跌2.03%,报收7.24港元,两日内总市值蒸发超46亿港元。
如何在“智驾平权”浪潮中保持竞争力,将是地平线未来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2
客户集中度高●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的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60.7%上升至77.9%,其中最大客户的占比从24.7%提升至37.6%。目前,该最大客户为地平线与大众汽车合资成立的酷睿程。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酷睿程贡献的授权收入分别达到6.27亿元和3.51亿元,占总收入的40.4%和37.6%。
高客户集中度使地平线对大客户的依赖加深,2024年,公司前三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从上年的55.87%增加至56.83%,其中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达到31.5%。这一结构使得主要客户的业绩波动对地平线的业绩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在技术布局上,以其重点产品——征程6芯片为例,该芯片宣称拥有560TOPS的算力,这一指标在纸面上极具竞争力。然而,实际应用中的有效算力利用率却不足40%。
相比之下,特斯拉FSDV12芯片的算力仅为72TOPS,却能支撑全场景智能驾驶。这一对比暴露出地平线“堆料式创新”的问题,即单纯追求算力堆叠,而忽视了算力的高效利用,导致征程6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真正的技术优势。
与此同时,地平线全力推进的SuperDrive(HSD)全场景智驾方案也面临市场风险。该方案原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量产,但市场竞争的步伐远超预期。
华为的ADS3.0系统已装车超过20万辆,在市场上占据先发优势,而特斯拉FSD即将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其成熟的智能驾驶技术和品牌影响力,势必对国内智能驾驶行业格局带来冲击。
在竞争对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地平线的HSD方案尚未正式大规模推向市场,便已经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
3
竞争压力大●
一套完整的智能驾驶方案需要整合感知元件、芯片、算法和软件等多个核心部分,其中芯片和算法的研发成本尤为高昂。
以智能驾驶芯片为例,从设计、研发、测试到流片和量产,整个过程需要投入数十亿元资金。算法的开发同样耗费巨大,不仅涉及复杂软件的编写,还需要依赖算力中心进行持续的计算、迭代和优化,仅维持一个2000P算力中心的年电费就高达8,000万至1.2亿元。
尽管地平线在营收方面表现不俗,但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普遍面临亏损困境。2024年,地平线的净亏损达到16.8亿元,其硬件交付业务虽然毛利率为46.4%,但短期内实现盈利仍然困难重重。
地平线将构建生态闭环作为核心战略,并宣称已覆盖42个品牌、310款车型,试图打造庞大的生态体系。然而,现实情况却充满挑战,其主要客户如比亚迪、理想等车企都在积极推进自研芯片计划,这可能导致地平线的战略价值被削弱。
与此同时,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持续增强,对车企形成巨大竞争压力。如果华为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取得进一步突破,地平线的市场地位将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其融资和长期发展也将受到严峻考验。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Mobileye作为智能驾驶芯片领域的领先企业,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装机量达到107万台,市场份额为26.6%。相比之下,地平线在高阶智能驾驶方案中的占比仅为22%,显示出其在该领域的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更关键的是,地平线还需直面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的竞争压力。英伟达凭借OrinX芯片长期垄断高阶市场,构建了强大的行业壁垒,几乎所有采用第三方芯片的车企都选择了英伟达的方案。地平线若想在高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与英伟达展开正面竞争,而竞争的核心在于谁能提供更具性价比的芯片。
目前,英伟达Orin芯片已在中国高阶智能驾驶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华为ADS3.0的装车量也已突破20万辆,加之特斯拉FSD即将进入中国市场,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相比之下,地平线的硬件单价仅为229元/套,约为英伟达Orin芯片价格的十分之一,主要依赖“低价绑定+软件变现”的策略。然而,在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中,这一策略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未来的市场竞争压力只会持续加大。
作者丨度哥
来源丨车圈能见度(CarVi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