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消费者还在比较电动车续航里程时,一场关于“智能驾驶灵魂”的争夺战早已在产业链上游打响。令人意外的是,这场战役的领跑者并非国际芯片巨头,而是一家低调的中国公司,地平线。

成立不到十年,这家企业已悄然拿下国内自主智驾计算34%的市场份额,连英伟达这样的老牌玩家都被甩在身后。更值得探索的是,当车企们纷纷高调宣传“自研智驾系统”时,背后真正提供技术底座的,往往是这家“隐形冠军”。



一、被低估的行业“心脏”

地平线的故事始于2015年,创始团队堪称“全明星阵容”:百度研究院院长余凯挂帅,华为首席架构师、曾直接向余承东汇报的技术大牛加盟。

这种配置注定了其“技术派”基因,不做花哨的功能包装,而是专注最底层的芯片算力与算法效率。

用手机行业类比,如果说车企的智驾系统是“安卓UI”,地平线提供的便是“骁龙芯片”,这才是决定体验上限的核心。

这种定位让地平线迅速成为车企的“最佳拍档”。汽车百人大会上,地平线CEO余凯直言:“国内每三辆具备智能驾驶的车,就有一辆搭载地平线芯片。”



从比亚迪“天神之眼”到长安“北斗天枢”,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系统背后,多数依赖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甚至大众这样的国际车企,也选择与其合作开发中国本土化智驾方案。

二、为何车企争不过一家供应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车企们高喊“全栈自研”,真正能独立研发高性能智驾芯片的却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芯片研发如同造“数字发动机”,需要同时攻克半导体工艺、AI算法、车规安全三大难关。地平线之所以能跑出加速度,关键在于两点:

首先,不同于英伟达追求极致算力,地平线更注重“有效算力”。用更低的功耗实现更高的实际效能。

例如其征程5芯片,算力虽仅为128TOPS(约为英伟达Orin的一半),但通过独创的BPU架构,在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高频场景中反而表现更优。这种“够用且好用”的思路,恰好击中车企控制成本的需求。



其次,华为ADS方案虽强,但“全家桶”模式让部分车企担忧丧失主导权。地平线则选择做“军火商”:只提供芯片和基础工具链,车企可自由开发上层应用。

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让理想、奇瑞等客户既能快速落地功能,又能保留品牌差异化空间。

最后,地平线近年爆发式增长(营收从4亿飙升至23亿),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华为带来的“危机感”。

当问界系列用ADS 2.0证明“城市NOA”并非噱头,所有车企都被迫加速智驾布局。但自研周期长、投入大,地平线这类成熟供应商自然成为“捷径”。

不过,这种合作模式也引发新思考:智驾时代,车企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参考手机行业,小米OV即便采用高通芯片,仍能通过影像调校、系统优化打造独特体验。

同理,未来车企或更应聚焦场景定义(如小鹏的“全场景语音”)、数据迭代能力,而非盲目追求“从芯片到软件”的全链条控制。

三、供应链“换道超车”启示

地平线的崛起,折射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成熟。

过去燃油车时代,博世、大陆等外资巨头垄断核心零部件;如今在智驾赛道,本土供应商已具备定义标准的能力。这种转变背后,是工程师红利、市场需求快速迭代、政策支持的三重助力。

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狂欢中仍藏隐忧。一方面,英伟达新一代Thor芯片即将量产,算力碾压现有产品;另一方面,特斯拉自研芯片+算法的垂直整合模式证明,终极竞争仍是效率之战。

地平线若想保持优势,需在下一代芯片(如支持舱驾一体)和国际化(进军欧洲市场)上持续突破。



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当消费者为“一键泊车”功能惊叹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背后那颗默默运转的芯片。地平线的价值,恰恰在于用专业能力让智驾技术普惠。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中国企业以“隐形冠军”姿态,在全球产业链中书写新规则。而这场竞赛的终极赢家,终将是那些尊重技术规律、专注长期价值的实干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