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词作者: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赏析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青年时,积极参加抗金斗争。曾上书南宋朝廷,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采纳。后到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官。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迫害,最终退出政坛,抱憾而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作充满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收复山河的豪情,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苏辛”,但又不拘一格,一些描摹壮美山川、隐居生活的小令则风格明快、清丽,亦受到人们赞许。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菩萨蛮》,初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和曲牌。双调小令,上下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因茶商叛乱,辛弃疾受命调任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平叛。叛乱平定次年,他调任京西转运判官。自赣州北上赴任,途经赣江边上的造口驿,辛弃疾不禁想起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隆祐太后沿水路逃至这里。隆祐太后在徽、钦二帝靖康被掳之时,因废后的身份得以幸免。她主张迎立康王赵构为帝,助大宋艰难中兴。有人称赞隆祐太后:“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这样一个有功于大宋的太后,却被金人逼迫至此,其屈辱与伤痛令辛弃疾这样的有志之士绝难忘怀。
词人以此事起兴,却不执着叙事,起笔即宕开,写距离造口驿百里之外的郁孤台。郁孤台曾改名为望阙,用《庄子》中山公子牟“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意。“郁孤”二字本就有郁郁然孤起之意,加上郁孤台改名的典故,瞬间振起全词,再以“清江水”奔流而下,顺势写到词人所在的造口,自然切入主题,实在是横绝之笔。当年的造口不止有隆祐太后,更有无数流离失所奔逃着的百姓,他们苦难的泪水就滴落在这依旧激荡的赣水中,此时词人仿佛仍旧可以感受到那无尽的苦涩与绝望。“西北望长安”从郁孤台的“望阙”意生出,写到那遥不可及的皇城。有人说“长安”是指北宋都城汴梁,也有人说是指南宋都城临安,或许二者兼而有之,“长安”不仅意味着光复中原的梦想,还意味着中兴大宋的重任。然而,随着一纸调令,词人将远离权力中心,远离对战前线,所有的梦想都将化为乌有。眼前的青山就像调令,遮挡了他望向君王的赤诚双眼,也阻挡他实现抱负的坚实脚步。
可是无数“青山”遮不住东去的流水,万般阻碍挡不住词人的报国情怀。过片写眼前山水,一字不离,却寄托了词人远大的志向和不屈的意志。只不过,夕阳西下,江面上铺满落日的余晖,远山幽微,一阵阵鹧鸪悲凉的叫声传来,萦绕在青山绿水之间,久久回响。有人认为鹧鸪声如“行不得也哥哥”,这里指江西百姓对辛弃疾的不舍;也有人认为鹧鸪为南方鸟类,叫声只令北人哀愁,切合辛弃疾北人归南的身份,让他回想为了中兴而南归的理想;还有人认为“江晚”与鹧鸪声,暗示大宋的衰落,有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忧愁与伤怀。这种多义性恰恰是辛弃疾词比兴寄托的特色所在,读者尽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去解释、去探索词人之心。即便读者不想探究深意,只身处这深山、这流水、这阵阵鹧鸪声中,都会生出无限哀愁,牵出无比惆怅。
梁启超曾评价这首词“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的确,此前《菩萨蛮》词牌多用于写儿女柔情,到了辛弃疾手中,它才展露出沉痛激越的一面。这是辛弃疾突破词牌固有声情的一个表现。
撰稿:王贺
诵读赏析:郑磊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