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李白十论》第一篇“历代李白评价述评”,注释从略。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版。旨在知识分享,如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

李白最为历代人称道的,还是“气吞高力士,眼识郭汾阳”(明·舒逊《李谪仙》)这两件事。北宋以还,历代歌咏这两件事,特别是歌咏李白令高力士脱靴一事的诗文,真不知有多少!不但有诗,还有画,还有小说和戏曲;即如以李白为“有文无质”的李纲,也曾经赞叹过:“谪仙英豪盖一世,醉使力士如使奴!”不过,这里不妨附带说一下:这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其实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

李白令高力士脱靴盖出唐人撰《松窗杂录》《国史补》《酉阳杂俎》等诸家稗说,后《旧唐书》《新唐书》亦载;李白与郭子仪互救最早见于晚唐裴敬撰《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后《新唐书》亦载。这两件事,出处既早,又载正史,历代人深信不疑,直到解放以后研究家们也当史实引用;可是笔者从不相信是史实,只当历史传说看。李白这个人,既骄傲又天真,重要生平行事无不写入诗文,可是他从未谈到这两件事。关于两年翰林生活,无论受宠还是遭谗,在他去京以后所写《玉壶吟》《赠从弟冽》《行路难》《鸣皋歌送岑征君》《答高山人》《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鞠歌行》《梁甫吟》《书情赠蔡舍人雄》《赠溧阳宋少府陟》等一系列诗中,作过许多生动描写,并对包括唐玄宗在内的最高统治集团进行了猛烈抨击,却没有提到令高力士脱靴一事;如果有其事,满可引以为荣,李白是不会不提的。退一步讲,即使当时慑于高力士的权势,安史乱后便不应再有顾忌,可是李白到死也从未提起过这件“大事”。至于李白与郭子仪互救的故事,当然也是一件“大事”,如果有其事,李白入狱和流放前后向人陈情时便不会不讲。这期间他写过许多长篇诗文,如《为宋中丞自荐表》《赠张相镐》《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等,于生平行事叙述甚详,却既未提到他救郭子仪,也没提到郭子仪救他。所谓“气吞高力士,眼识郭汾阳”,不但李白自己不讲,熟知他、并有意用诗文为他作传的杜甫、魏颢、李阳冰也不讲;如果有其事,至少这三人是一定会讲的。这就充分证明力士脱靴和李郭互救绝非真事,乃是好事者杜撰。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事情本身虽然查无实据,但它广泛流传却事出有因。晚唐诗人有许多歌咏李白的诗文,谁也没有提过当时说部稗史当中记载的这两件事,可见他们并不相信。到了北宋,由于《旧唐书》《新唐书》相继行世,有了正史做依据,于是这两个故事开始在歌咏李白的诗文当中广泛流传,谁也不肯深究,小说轶闻竟成为世所公认的史实。不肯深究,正是这点值得我们深究。应当说,历代尊崇李白的诗人、学者都不是粗心大意的人,他们并不轻信正史。举例说,北宋曾巩在为李白集作序时便指出过《旧唐书》称李白为山东人、将李白入永王幕府地点判为宣城以及《新唐书》将李白入狱与流放先后颠倒,“皆不合白之自叙,盖史误也”。后杨慎、王琦等人也纠正过《旧唐书》记载的舛讹,唯独对力士脱靴和李郭互救这两件事,明明从李白、杜甫、魏颢、李阳冰等人叙述中都找不出依据,却谁也不怀疑,都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这是颇可玩味的。令力士脱靴未必确有其事,但李白的蔑视权贵是举世共知的,而且他确曾在去朝以后写的大量诗文当中表示过对“中贵”“贱臣”“佞臣”以及秽乱宫廷的斗鸡、蹴鞠之徒的轻蔑和愤恨,并且屡次指出自己的去朝正是由于这些像青蝇一样的宫廷权贵的谗毁;把高力士这样一个烜赫一时的大宦官当成这些宫廷权贵的总代表,让李白命他脱靴,的确是一个既符合李白性格又符合历代人普遍心愿的绝妙创造!

至于李白与郭子仪互救传说历代流传,则出于人们对李白晚年不幸身世的同情。李白于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参加永王李璘军队,纯出平定安史、恢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可由他在永王幕中写的诗歌充分证明。由于皇室正统思想和“成者王、败者寇”的逻辑作怪,历代封建士大夫都把李白从璘看成是他历史上一大污点,杜甫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指的便是这件事。怜才的并不止杜甫一个。编造、流传李郭互救故事,便是搬出郭子仪这个中兴名将来为李白从璘开脱。例如苏轼便说:“太白之从永王璘当由迫胁,不然,璘之狂肆寝陋虽庸人知其必败也,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而不能知璘之无成,此理之必不然者也;吾不可以不辩。”明清诗人更进一步据此为李白评功摆好,如詹同便说他“最是有功唐社稷,眼中先识郭汾阳”,方孝孺也说“天宝之乱唐已亡,中兴幸有汾阳王。……凌烟功臣世争羡,李侯先识英雄面”,屈大均也说李白“功名自可比汾阳”。除上述两个传说外,历史上还流传过关于李白酒醉下水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如周紫芝诗:“少陵诗瘦平生苦,太白才高一醉间;捉得江心波底月,却归天上玉京仙。”尤袤诗:“呜呼谪仙,一世之英;乘云御风,捉月骑鲸。”可见此说在南宋初年已开始流行,后世诗人李俊民、王彝、邱濬、李东阳、宗臣、屈大均、施闰章等均曾歌咏过。传说来源,一是对杜甫《梦李白》中所说“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的误解,一是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的记载(又韩愈《题杜子美坟》亦载此说,但此文韩集不存,前人已疑伪托)。其实,李白病死当涂有李阳冰、范传正等人序文可为确证,历代歌咏李白的人不会不知道。可是,对李白来说,病死未免太平凡!因此他们宁信无稽的传说,不信可靠的史实。上面所说的三个传说故事,表明历代人有意给李白生平渲染上传奇色彩。传说本身固不可信,却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此从文学创作角度看是合理的;李白既是浪漫主义大家,后代诗人用同样手法对待他,应当说是很公平的。即使不加渲染,李白真实的生平也是很不平凡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