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我国放飞50羽军鸽穿越首颗氢弹爆炸的蘑菇云,但平安回来的只有45羽,正当人们感到惋惜时,它们竟然创造了一个奇迹……
1967年7月7日的清晨,昆明军鸽基地飘着蒙蒙细雨。饲养员陈师傅像往常一样打开鸽舍门,准备给军鸽们添加新鲜的食物和水。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被鸽舍角落里的几个身影吸引住了。
"这不可能..."陈师傅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五只军鸽安静地栖息在角落的栖木上,它们的羽毛有些凌乱,身上还带着远途跋涉的疲惫,但那熟悉的环志标记清晰可见——这正是三周前被送往罗布泊参加核试验的军鸽。
陈师傅立即通知了基地负责人。军鸽专家赵教授闻讯后快步走进鸽舍,仔细检查这五只不速之客。他小心翼翼地抓起一只,查看其腿上的环志号码。
"确认无疑,这就是我们派往罗布泊的军鸽,编号RB-273。"赵教授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它们竟然从罗布泊飞回了昆明!"
这一发现在基地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三周前,昆明军鸽基地派出了50只精选军鸽参与中国首颗氢弹试验。按照实验设计,这些军鸽被分成三组,分别放置在距离核爆中心50米、500米和1000米的地下掩体内。它们的任务是在氢弹爆炸后,穿越蘑菇云,飞回50公里外的临时基地。
罗布泊试验场传回的消息显示,爆炸后有45只军鸽成功返回了临时基地。其余5只下落不明,所有人都认为它们已在核辐射中丧生。没想到,这5只"失踪"的军鸽竟然选择了一条更为漫长的归途——直接飞回它们出生和训练的昆明基地。
基地立即组织专家组对这5只军鸽进行全面检查。计算显示,它们用了约20天时间,跨越了近2800公里的距离,穿越戈壁、沙漠和高山,最终回到了昆明。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壮举!"赵教授感叹道,一边仔细检查着军鸽的身体状况,"它们除了羽毛有些燎痕和明显消瘦外,内脏器官竟然完好无损。这些数据对我们研究核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具有无价值。"
昆明军鸽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成立于1950年的这支特殊部队,最初使用的是1945年美军"飞虎队"撤离后遗留下来的鸽种。后来,基地又引进了200只来自苏联和波兰的优良品种。在著名军鸽专家陈文广教授的带领下,基地逐渐培育出了"高原雨点"、"应验系列"、"森林黑"等适应中国特殊地理环境的军鸽品种。
1967年6月16日,罗布泊核试验场一片紧张忙碌。科研人员们在各个岗位上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历史性时刻做最后的检查。这次试验不仅是中国首颗氢弹的爆炸测试,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生物存活实验。
在试验场的一角,军鸽专家李明正在对50只精心挑选的军鸽进行最后的检查。这些军鸽经过特殊训练,适应了长距离飞行和极端环境。它们将被分成三组,分别放置在距离核爆中心50米、500米和1000米的地下掩体内。
"这些小家伙们将面临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明轻声对助手说,"它们需要在氢弹爆炸后,穿越蘑菇云,返回50公里外的基地。这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数据,帮助了解核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
6月17日清晨,天空湛蓝如洗。上午8点20分,一架轰6甲轰炸机准时飞临预定空域,投下了中国研制的第一枚氢弹。在距离地面2960米的高空,氢弹顺利起爆。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划破罗布泊的宁静,一个耀眼的火球瞬间出现在天空中。巨大的冲击波横扫地面,紧接着,一朵高达2000米的蘑菇云缓缓升起,仿佛一个巨大的怪物正在苏醒。
控制中心内,科研人员们通过监控屏幕目睹了这一壮观而恐怖的场景。实验组组长王教授立即下令:"启动鸽笼开关!"
随着遥控信号的发出,三个位置的鸽笼门同时打开。50只军鸽腾空而起,迎着辐射,顶着冲击波,向着滚滚蘑菇云飞去。它们在核爆的烟尘中穿梭,翅膀拍打着被高温灼烧的空气,身体被核辐射笼罩。
控制中心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视着监控屏幕。"它们能活下来吗?"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忍不住问道。
"我们只能等待,"王教授回答,目光未曾离开屏幕,"这是科学,我们需要事实和数据,而不是猜测。"
与此同时,试验场周围的其他动物却遭遇了不幸的命运。强烈的辐射和冲击波导致了它们的死亡,这一悲剧性的对比更加凸显了此次实验的危险性和军鸽任务的艰巨。
半小时后,监控站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第一只军鸽已经抵达50公里外的基地!随后,越来越多的军鸽陆续返回。到中午时分,基地共计接收到45只军鸽。科研人员迅速对它们进行检查,发现除了羽毛有些燎痕外,它们的身体各器官竟然完好无损。这些勇敢的小生命携带的测量仪器记录了大量珍贵数据,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持。
然而,还有5只军鸽下落不明。所有人都以为它们在穿越蘑菇云的过程中遇难了。没人想到,这5只"失踪"的勇士正在进行一场更为漫长的旅程,它们没有选择飞向临时基地,而是启动了深埋在基因中的归巢本能,义无反顾地朝着2800公里外的昆明飞去,即将创造一个至今未被打破的奇迹。#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