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能够孕育并维持生命,太阳辐射功不可没。



太阳如同一位慷慨的 “财富大亨”,每秒向广袤太空挥洒 22 万亿份能量 “财富”,地球有幸截获其中一万份,而最终被人类利用的仅仅约一份。如此惊人的能量究竟源自何处?

这背后的答案,就藏在太阳内核持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中。

这种反应与氢弹爆炸的原理相似,然而,氢弹在瞬间释放出全部能量,而太阳却历经近 50 亿年的漫长岁月,且预计还将持续燃烧几十亿年。



为何二者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要探究氢弹核聚变的奥秘,首先要理解核聚变的本质。

这里所说的 “核”,指的是原子核。核反应主要分为核聚变与核裂变。从字面含义不难理解,核聚变是指多个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核相互聚合,核裂变则是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多个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核。



在这两种核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定律并不适用,反应前后会出现质量亏损,而这部分亏损的质量会按照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E=mc²,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其中 c 代表光速,约为 3×10⁸m/s 。

依据这个方程,哪怕质量损失极其微小,也能释放出极为巨大的能量。原子弹就是基于核裂变原理制造的,通常以铀元素作为原料。



氢弹的原理则是核聚变,常用氢及其同位素作为燃料,具体来说,多使用氘和氚。

其反应过程为:氘 + 氚→氦 + 中子 + 能量(1.76×10⁷eV)。但要触发这一反应,条件极为苛刻,仅温度就必须达到上亿度。



正因如此,氢弹并非单纯的核聚变装置,而是由核裂变与核聚变两部分组成。科学家采用先引发核裂变反应的方法,利用核裂变产生的 X 射线对次级核聚变燃料进行压缩与加热,从而推动核聚变反应的发生。



太阳之所以能够发生核聚变反应,关键在于其拥有庞大的质量。



追溯到 46 亿年前,在如今太阳系所处的位置,存在一片跨度达 2 光年的分子云。这片分子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发生坍缩,逐渐形成了太阳,剩余物质则构成了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太阳凭借占据太阳系总质量 99.86% 的绝对优势,成为太阳系的主宰。由于质量巨大,太阳自身引力极强,在强大引力的挤压下,太阳内部温度急剧上升,物质呈现等离子态。



所谓等离子态,是指物质原子中的电子获得足够能量,摆脱了原子核的束缚,物质不再处于常见的气态、液态或固态,而是形成了一种类似 “粒子粥” 的状态,原子核、光子和电子在其中自由运动。



太阳物质的 73% 由氢原子构成,在太阳内部的等离子态环境下,大量氢原子电离,形成了占比达 73% 的自由氢原子核,即质子。

太阳内核的核聚变反应,本质上就是质子之间的融合过程。然而,质子都带有正电荷,根据电荷同性相斥的原理,质子之间存在着强大的静电斥力。

只有克服这一斥力,质子才能发生核融合。实际上,当两个质子相互靠近时,在弱力的作用下,存在极其微小的概率使其中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随后质子与中子结合形成氘核。



在现代物理学理论中,宇宙存在四种基本作用力,分别是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

其中,弱力和强力作用于原子核尺度,而在日常生活中,除引力外,诸如弹力、支持力等其他力本质上都属于电磁力。



在这四种基本作用力中,引力强度最弱,其次是弱力,而强力则最为强大。弱力具有改变粒子种类的特性,放射性衰变现象就是弱力作用的结果。在太阳内核中,正是弱力促使质子向中子的转变。



由于静电斥力的阻碍以及弱力本身的微弱特性,太阳内部一个质子与其他质子相遇并转变为氘核的概率极低,平均每 10 亿年才可能发生一次。

但一旦这一步反应发生,后续的反应就相对容易进行。

最终,4 个质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核融合过程,形成一个氦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太阳内核主要进行的这种核聚变反应,被称为质子 - 质子反应。



太阳拥有巨大的质量,其中质子数量极其庞大。

尽管质子融合反应的概率极低,但在太阳庞大的物质基数下,这一反应成为了必然。

不过,由于弱力微弱,太阳内核的核聚变反应并非像氢弹那样瞬间爆发,而是以极为缓慢的速度进行。科学家通过模型计算发现,太阳内核的核聚变功率密度约为 276.5W/(m³),仅为一个 50 千克成年人单位消耗功率的十分之一。

这表明,太阳能够释放出巨大能量,并非因为反应剧烈,而是得益于其庞大的规模。



弱力的强度对太阳的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弱力比当前强度增加 10%,太阳的寿命将缩短约 20%。若弱力强度进一步增大,可能在地球诞生人类之前,太阳就已走向衰亡。



因此,弱力的恰到好处,为人类的出现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宇宙演化的宏大进程中,埋下了生命诞生的伏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