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总能给人无限感慨。35年前的中国,刚刚起步,一切百废待兴。
而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首屈一指的大国了。
中国在35年间,实现了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大国。出于害怕中国超过的强权思维,美国近年来对中国持续打压。
那美国为何不在35年前对中国下手,而是任由中国抓住发展机遇变强大后才出手呢?
35年前,即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正值冷战末期,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以美苏对抗为主轴。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时,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非中国。
当时的中国经济刚刚从闭关锁国中走出,GDP仅占全球的1.8%左右,军事力量也远不及今日,综合国力薄弱。
美国并未将中国视为直接威胁,反而将其视为潜在的战略伙伴,用以牵制苏联。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双方在对抗苏联的共同利益下建立了友好关系。
在1980年代,美国的战略重心是遏制苏联的全球扩张,美国甚至在技术、资金和市场准入上对中国提供了有限支持,例如通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间接援助中国经济发展。
这种“以华制苏”的策略让美国暂时忽视了中国崛起的潜在风险。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低成本基地。美国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廉价劳动力优势。从1990年代起,美国跨国公司大量投资中国,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例如,1990年代中期,沃尔玛等零售巨头开始依赖中国供应链,而科技公司如苹果也在后期将生产外包至中国。
这种经济互利关系让美国在短期内不愿打压中国,因为这会损害自身企业的利益。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在经济上的腾飞。
35年前,美国在军事和技术上对中国拥有压倒性优势。1980年代,中国军队仍以传统陆军为主,海军和空军远未现代化,而美国已拥有全球投射能力和核威慑力。这种差距让美国认为,即使中国发展,也难以在短期内挑战其霸权地位。因此,美国更关注眼前的苏联威胁,而非长远的中国潜力。
随着中国在过去30多年间迅速崛起,尤其在2010年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2023年中国GDP已达17.8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18%以上,与美国的差距显著缩小。中国在5G技术、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领域逐渐领先,这动摇了美国的技术霸权。经济竞争的加剧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对华政策。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行动,展现了扩大影响力的雄心。这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主导地位发生冲突。2010年代后,美国开始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
回顾历史,一些美国人士认为,1990年代是遏制中国的“最佳窗口”,当时中国实力尚弱。但冷战结束后,美国沉浸在“历史终结论”的乐观情绪中,错过了采取强硬措施的时机。
如今中国已非昔日吴下阿蒙,打压成本和风险大幅上升。
为什么现在打压中国?
当前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如科技封锁、关税战)反映了其对失去全球霸权地位的焦虑。
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追赶,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美国意识到,若不采取行动,中国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全面超越其影响力。
然而,打压中国并非易事。全球化已使中美经济深度绑定,强行“脱钩”会引发全球供应链混乱,对美国自身经济造成反噬。
此外,中国如今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如东风系列导弹)和外交影响力(如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使得美国无法像35年前那样轻松施压。
综合来看,35年前,美国未打压中国,是冷战格局、经济利益和战略误判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的美国将中国视为次要问题,优先应对苏联。
然而,随着中国崛起超乎预期,美国发现自己面对一个难以遏制的对手。如今的打压政策是美国霸权焦虑的体现,但其效果受限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全球化的现实。
历史的车轮无法倒转,美国当年的选择塑造了今日的格局,而未来的博弈仍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