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循环,简单来说就是:地方豪强崛起,流民食不果腹,中央对各地的控制大幅减弱,最后农民起义纷起,改朝换代。

这里面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表面看是个组织管理的问题,比如明朝建立初期,官员还比较廉洁,反腐的力度也大,朱元璋对贪官剥皮实草,震慑一时,但是到了明朝的中后期,上下贪腐已是日常,皇上没钱,百姓没钱,豪强和官僚各个身宽体胖,满脑肥肠。

但这还不够底层,真正的底层逻辑是财政——地方豪强和官僚兼并了大量土地,这些土地借着各种名义“免税”、“低税”(比如有功的、有德的、有关系的,名目繁多,豪强们挂这些名头,就可以免税、低税),最后呢,中央根本收不上税、没钱打仗,百姓也怨声载道。

还是拿明朝来说,崇祯的时候,明朝并不穷,但末代皇帝崇祯穷的要死,下诏求全国各地有钱人、大官豪强们捐点钱作军费,喊了半天只募捐到20万两白银。

所以,明朝的危机,底层看,是一场财政危机、税收危机——说白了,就是豪强们逃税了,中央的税收汲取能力大为下降。

当然,你看到这里,会觉得我说的是咱的历史,自然是在说中国,其实,这是在说美国。

美国现在,也遇到了和明朝一样的财政危机,那就是税收汲取能力大为下降,美债一年比一年高,都快炸了,其主要原因,也是有“豪强”逃税,收不上来税。

那美国的“豪强”是谁呢?很简单,是跨国公司,它们逃税太厉害了。

咱不说具体公司名字了,免得被告,但是它们的操作都是一样的:把品牌公司(母公司)和生产公司(子公司)给分开到各国,然后子公司搞生产,并向母公司购买服务——这些服务的价格非常昂贵,子公司买了之后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如此一来,实际搞生产的子公司既然处于亏损,那么要交的税就很少,甚至免税;母公司呢?它收入确实高,但是它落地在爱尔兰、百慕大、xx群岛,这些地方的税特别低,专门就是为了这些跨国公司逃税服务的。

美国的跨国公司、大富豪逃税特别严重。之前美国某富豪不是说了吗,他算了下自己要交的税,还没自己的清洁工多,感觉有点羞愧,可谓不要脸至极。

再比如亚马逊,根据2021年的数据,净利润超过了130亿美元,但它交的联邦所得税不过1.3亿美元,甚至还通过“退税”,让税率达到了负值,也就是逃了税还不算完,还得让美国老百姓来补贴它!



所以,特朗普掀起关税大战,底层逻辑,就是重振财政,提高美国政府的税收汲取能力。

怎么提高呢?第一个,是把搞品牌的母公司,和搞生产的子公司给全弄回到美国,这样跨国企业就没法通过跨国手段避税;

第二个,就算这些跨国企业不愿意回来,那么通过高关税,也得从这些挂着美国名的跨国企业上扒下一层皮。

实际上,为了吸引美国跨国企业回来,特朗普还拿出了共和党的经典操作:减税。也就是告诉这些跨国企业,你们回来,我可以给你很低的税,但是你必须回到咱美利坚交税,这就是财政意义上的“制造业回流”。

这个手段其实有点简单粗暴,跟拜登的解决方案截然不同。

拜登的方案是:美欧联合起来,在全球的范围内联合打击跨国集团逃税,也就是“关税联盟”,比如把爱尔兰拉过来,协商大家共同接受跨国企业最低税率为15%。

可惜,拜登的事儿还没办完,特朗普上台了,直接单边主义关税战。

根据特朗普和他的经济团队的算法,提高关税、以低税吸引跨国公司回国,这个收益,可以弥补关税带来的通胀损失——说实话我也没看懂这到底能不能弥补,因为确实是比较新的理论。

然后我们再看中国,为啥美国搞了高关税之后,我们也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对等再加收34%的高关税呢?

表面上看,这是咱们要重拳出击,打击美帝的嚣张气焰,这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现在很多分析也都在强调对等关税伴随的一些强硬措施,比如管制稀土出口、把美国的一些关键企业列入管制清单、打击“杜邦”这样的支持特朗普的企业等……

但其实吧,美国在算账,中国也在算账。

怎么算账呢?我们看中美的贸易结构,根据花旗银行的数据,2024年,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为4900亿美元,大约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2倍(其实是3倍),为啥有这个差额?其实还是逃税,有些美国公司,不在美国,但也在中国卖东西(主要是卖服务)——这些公司,就是美国的跨国集团公司。

中国对美出口5246亿美元,主要是实物工业品,比如衣服、玩具、电子设备等等。

再看美国的总出口,根据《经济学人》的数据,美国2024年主要的出口是服务,总额约1.1万亿美元,“几乎是其他任何国家的2倍”,啥服务呢?金融、云计算,我们都知道美国文化产品厉害,但其实在出口里面不算啥。

总结就是:

1.美国出口服务,中国出口实物;

2.美国正式贸易出口给中国的服务,可能只占1/3,剩下的2/3都是逃税的跨国集团卖给中国的。

当然,不是说中国不出口服务,其实也出口,根据官方数据,2024中国服务出口3.17万亿人民币,也就是约0.45万亿美元,是美国正式服务出口的约1/3;同时进口服务4.35万亿人民币。

说了这么多数字,好像在掉书袋,非也。其实仔细研究下这个出口结构,就知道:

中国和美国打贸易战,其实只是中美以及中国贸易的一条支线而已。

美国跨国公司已经是一个独立于美国的集团,中国和这个跨国集团的贸易,比明面上的中美贸易还要高(高出2倍),而且主要就是服务贸易。

现在问题来了:中美打贸易战,但是中国和美国的跨国公司集团打了贸易战了吗?并没有。

美国的困难就不一样了——它现在不仅要和中国打贸易战,也要和它自己的跨国公司打,属于是两线作战。

实际上,按照特朗普的逻辑,以及美国当前财政与经济的现状,美国和自己跨国公司的贸易战才是主线——这些公司能回来自然好,回不来,也就是收不上税,那不如把它们搞个稀巴烂。

为啥呢?因为美国的跨国公司,特别是提供科技、服务、金融的公司,不是特朗普的票仓,是民主党的票仓,这些公司之所以能逃税,和民主党这些年的放纵,那关系也不浅。

其实吧,我们可以认为:特朗普要打击的,恰好就是美国的“服务业全球化”。

因为服务业是最容易逃税的,制造业、能源,以及农业,都跑不掉。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总出口,目前重心依然是“实物”,不是服务,中国的跨国企业现在还是以国企为主,没有美国那样的“跨国公司集团”——没有这种逃税的豪强。

美国现在打击这些豪强、断供服务业,中国还有一笔账算,就是趁此机会给咱自己的产业升级,让服务业(也就是科技、金融)也变得和美国一样强。

这里面不清楚有没有deepseek、哪吒2的刺激,但显然,中国科技、媒体公司提供服务的水平并不差,只不过在金融方面确实不如美元体系厉害。(但美元体系厉害的代价,就是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这也是个双刃剑。)

再看中国内部,我们知道,疫情以来,最大的危机,是房地产不行了,连带着地方的“土地财政”搞不下去。

这个影响我这里时间关系就不详谈,但总体的效应很清楚:土地相关的财源,是地方最重要的财源,现在没有房地产支撑,咱们的财政,自然也会吃紧。

现在地方的最大的问题,除了债务,就是怎么搞新的税源。这个税源是什么?按照营改增的逻辑,不管啥产业,税收要想留在地方政府,还得是服务业,因为制造业的大部分税收,是归中央财政的(这就是分税制和营改增的逻辑)。

所以,和美国打关税战,也可以变相刺激地方深挖“服务业”,把美国出口服务业的那部分给尽量补上。

当然,能不能补上、怎么“深挖服务业”,和特朗普用关税增补财政的理论一样,也是预想,是未来才知道的事。

总之,中美关税战的底层逻辑,就是这样的:

三大玩家:一是美国,二是美国的跨国集团,三是中国。

美国现在没法对跨国集团征税,这些跨国公司提供全球化的服务,逃税太容易了,所以美国财政有危机、债务要爆炸,因此美国主要打击的对象,其实是自己的跨国集团。

美国跨国集团和中国的贸易额,其实已经超过了中美国家间正式的贸易额(超过了2倍)。这里多说两句,其实中美国家之间的关键贸易,还是芯片,也不多,大概300亿美元,中国能不能取代,还得看咱科技上突破多大。

中国目前没有和美国跨国集团打贸易战,甚至可以说是盟友,但未来为了服务业升级,必然会逐渐排挤、取代美国这些跨国集团。

其实吧,当前全球三大经济集团,中国、欧盟、美国,对跨国公司最友好的,还真就是中国。欧洲也在打击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市场很大一部分也都在中国,它们对中国的依赖也很强。

所以,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魔幻的场景:美国对特斯拉、苹果重拳出击,但中国对特斯拉、苹果反而友好以待。

很多人说,我们要干美国,就要干特斯拉、苹果,不是的,特斯拉和苹果,真不一定代表着美国政府以及特朗普的利益。

短期来看,中国和美国跨国集团没有利益冲突;长期来看,这些跨国集团、国际化大富豪逃税太厉害了,是所有政府以及平民老百姓的敌人。

其实吧,如果中美没矛盾,那么拜登的方案可能就会用上,也就是:大国联手、全球治理跨国集团。

可惜啊,现在中美不对付。美欧哪怕自己搞联合治理,没中国参与,跨国集团依然可以四处逃税。

最后,对咱中国人来说,关税战与贸易战,还是可以乐观点。

对美国,关税战本质上是一场“存量战争”,是对美国自己的服务业、特别是跨国集团提供的服务业进行一次财务整合,挽救美国的财政危机(以及美债危机)。

对中国,关税战本质上是一场“增量战争”,是要解决我们自己服务业不强、全球化与内需不足的危机,未来还是得搞新产业,搞服务业的替代。

总的来说,美国搞的这一波全球化,也算是给我们来了个“前车之鉴”:出海太成功,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出海的跨国集团,逃税太容易了,你收不上来税、财政危机了,那就跟晚明一样,什么问题都出来了。

——这看着像是摸着美国过河,但何尝不是摸着咱的大明过河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