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城市王庄镇小姜庄村的长青园内,一场简约而庄重的生态树葬仪式正在举行。家属们将逝者骨灰深埋地下,覆土后植下常青树,没有传统殡葬的喧嚣,唯有松柏与春风轻语。

“父亲生前非常重视环保,临终前再三嘱托要以树葬方式回归自然。”小姜庄村村民姜传亮望着新植的常青树说道,“如今我们不仅实现了老人最后的愿望,更让这份绿色守护有了新的延续。”

这场仪式背后,是肥城殡葬改革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肥城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推出深埋还耕、深埋造林、树葬公益林等六种生态安葬模式,“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正向“入土为绿”的现代文明悄然转变。


走进小姜庄村长青园,整个墓区看不到一个坟头,地下60公分处,205个墓穴整齐排列;地面上,洒金柏与松树构成天然屏障。

“过去每亩地最多也就安置6个坟头,土地利用率极低。现在同样面积能安置50个墓穴,还腾出半亩耕地。”小姜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启珍掰着手指算了笔账。

曾经,“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困局,让小姜庄村的发展举步维艰。“这都得益于2018年那场土地流转危机,它就像一记警钟,重重地敲醒了我们。”谈及村子后来为何能破局,郭启珍打开了话匣子。

当时,村集体着手流转土地,期望借此引入种植大户,带动村里的农业产业发展。可现实却给了大家当头一棒,种植大户实地考察时,看到田里密集的坟头,纷纷选择放弃合作。村“两委”痛定思痛,决定建设公益性公墓,创新“地下深埋+地上绿化”模式,配套“两免一补”政策(免费迁坟、免费管理、补助500元墓穴费),仅用三个月就完成全村迁坟工作。

“过去没有公墓,一到阴天下雨,地里全是泥巴。现在干净又卫生,还减轻了我们的丧葬负担,好处太多了。”小姜庄村村民姜玉臣说。

走进肥城市安驾庄镇围子村的“一块田”,这片土地乍看与寻常农田并无二致,田地上小麦郁郁葱葱,长势格外喜人。可谁能想到,在地下65公分处,一个个墓穴正悄然静卧。


“一开始推行‘深埋还耕’模式,咱老百姓心里都有忌讳。”据围子村村民蔚翠玲介绍。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让村民难以接受将原本肥沃、用于耕种粮食的好地,转变为如今这般兼具墓葬功能的模样。

面对村民的重重顾虑,安驾庄镇创新“土地置换+收益反哺”机制:通过调地、换地,将围子村公墓区纳入村集体“一块田”统一管理,收益全部用于村公益事业。2020年以来,当地群众进入该公墓安葬累计节约利用土地20余亩,为群众节约丧葬费用200余万元,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各种不良行为基本杜绝,走出了一条具有肥城特色的工作路子。

在肥城市潮泉镇,柳沟村推行的“壁葬”新型墓地模式,也广受群众好评。它具有不占用土地指标、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种植结构的特点,解决了潮泉镇驻地万余名逝者的安葬问题。


从过去坟头林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到如今绿意盎然、生态殡葬成为主流,肥城的殡葬改革成效斐然。目前,肥城市已累计建成公益性公墓498处,节地生态安葬率达95%。

“节地生态安葬,真正做到了让‘逝者安息、生者减负、土地增效’,实现了多方共赢。同时,我们还大力倡导‘云祭祀’、鲜花祭扫等方式,让生态安葬既有仪式感,又能传递绿色文明理念。”肥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启勇说。

(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肖明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