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轻轻一点“关注”按钮,这不仅能让您便捷地接收我们后续为您精心准备的精彩文章,更能让您在阅读的海洋中畅游时,随时与我们交流心得,分享感悟。您的每一次点击、每一个评论,都是对我们创作热情的极大鼓舞,也是我们不断进步、持续创新的源泉
王阿姨和丈夫结婚近40年。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李芳从小懂事。大学毕业后,她回到老家做老师。工资不高,但她贴心可靠。小女儿李萍却不同。全家从小宠着她。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养得有些娇气。大学毕业后,她去了省城发展。结了婚,生了孩子。逢年过节,她很少回家。
李芳结婚后,主动承担起家里的大事。10年前,老家的房子破旧不堪。她拿出30万积蓄,重新修了一遍。她还把王阿姨接到身边照顾。丈夫去世后,李芳成了母亲的主心骨。吃饭、睡觉、看病、住院,全靠她和丈夫操持。可李萍呢?每次问她要帮忙,她要么说“忙”,要么说“没钱”。王阿姨住院时,李萍直到出院才出现。
今年年初,老房子拆迁。王阿姨拿到150万赔偿款。她很高兴,想把钱给李芳。这些年,李芳为家里付出太多。那房子也是她修的。可多年不回家的李萍突然回来。她开口就要75万,要平分这笔钱。
王阿姨愣住了。她算了一下。李萍这些年没出过一分钱。母亲生病时,她也没露面。凭什么现在要分钱?王阿姨生气地说:“这钱是李芳应得的,你没份!”但李萍不服。她吵着要“公平”。
李萍发火了。她指着王阿姨说:“你从小偏心!姐姐生孩子,你照顾得那么好。我生孩子,你连月子都没管。这公平吗?”她还提起过去。说自己受了很多委屈。这150万是她应得的“补偿”。
王阿姨听着,眼泪差点掉下来。她想起李萍结婚时,自己给了10万嫁妆。比李芳的5万多一倍。她怕李萍在婆家受委屈。可李萍只记得自己没被照顾月子。她忘了当时她有婆婆和小叔子帮忙,家里很热闹。而李芳呢?婆家远在千里。丈夫常出差。母亲不去,谁去?
李芳看不下去了。她心疼母亲被骂。她擦着眼泪说:“要不平分吧,别让妈为难。”王阿姨却更生气。她说:“凭什么平分?你为家里付出这么多,她什么也没做就来拿?”她决定给李萍30万,算给个台阶。可李萍不接受。她坚持要75万,还说:“不给就法庭见!”
李萍说到做到。她天天去姐姐家门口闹。她指着王阿姨骂“偏心”。邻居们都来看热闹。李芳一家被闹得不得安宁。王阿姨气得血压升高。她坐在沙发上,手发抖。她说:“我怎么养出这样的女儿?为了钱,连脸都不要了!”她下定决心。一分不给。全留给李芳。反正以后也指望不上李萍。
王阿姨叹气。她说,当年全家宠李萍。觉得她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可现在想想,这宠爱害了她。让她只会伸手要,从不想回报。
这件事传开了。街坊们议论纷纷。有人支持王阿姨。他们说:“大女儿出力多,拿大头合理。小女儿太贪心!”也有人劝她:“姐妹之间,给一半吧。别毁了亲情。”还有人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良心的问题。”
王阿姨很为难。如果坚持,小女儿可能跟她断绝往来。如果让步,她怕大女儿伤心。她擦着眼泪问:“我该怎么办?真要分一半给她吗?”
这场争端的焦点是150万拆迁款。大女儿李芳10年如一日支持家庭。她出钱修房,照顾母亲。小女儿李萍几乎没管过家。现在却要平分。王阿姨认为,按付出分最公平。李芳拿120万,李萍拿30万。可李萍不满意。她要75万。家里因此闹得不可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