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清明里的中药
又是一年春草绿,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而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分后的第15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与中医药文化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与清明节有关的中药吧!
艾叶
清明节常吃的一种传统小吃——清明团子(青团),香糯绵韧,不甜不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被大家所喜爱。其中的主要原料为菊科植物艾草。艾叶是艾草的干燥叶,一般在花未开、叶茂盛的时候采摘并将其晒干或阴干,味辛、苦,温,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等功效,用于虚寒性出血病症,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等;外治皮肤瘙痒;还可用来泡脚,泡到微微出汗即可。另外,常将其捣绒,制成艾条、艾柱等,点燃后用以熏灸体表穴位,即艾灸法,可温煦气血、透达经络,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注意:
对于湿热体质、实热或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艾,误用的话反而会使病情加重,若想尝试艾灸,首次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到正确的穴位,注意通风与保暖,孕妇特别是孕早期禁止艾灸。
清明菊
野菊花又称清明菊,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味苦、辛,微寒。其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疖,咽喉肿痛,为治疗外科疔痈之良药;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可煎服代茶饮。
注意:
由于其性微寒,脾胃虚弱者不可久用。
清明竹
清明竹即是玉竹,它是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味甘、性平。其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肺、胃阴虚证,常与沙参、麦冬等品同用;用于阴虚之体感受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热伤心阴之烦热多汗、惊悸等证。
清明柳
垂柳的别称是清明柳,性微凉,味淡。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功效,其叶可治疗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结石、高血压等;外用用于治疗关节、痈疽肿痛,皮肤瘙痒,灭蛆等。
除此之外,辛夷、桃仁、乌梅等中药材的原料,都来源于清明时节随处可见的植物。这些植物生机蓬勃,承载着浓厚的中医药文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段时间常有雨水,湿度较大,要注意“湿邪”入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要劳逸结合、适当锻炼,清明节期间外出踏青可以活动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心肺功能,游玩的同时要注意毒虫叮咬,清明节有插柳习俗,即头戴柳枝或是在家门口插柳便可避免毒虫的伤害;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尽量少去、少逗留在潮湿的地方;保持愉悦舒畅的心情,早睡早起,增强个人体质和免疫力。
来源:“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