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丸的处方、工艺均为国家保密,严禁公开。六神丸不仅成为国家中药一级保护品种,更化身为一枚文化符号,在微观世界里演绎着中医药宏观宇宙观的奥秘。1995年,雷允上被原内贸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1996年4月10日,原卫生部《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公告(第9号)发布:苏州雷允上制药厂生产的六神丸,批准为国家中药一级保护品种,中药保护品种号为ZYB 1 10 96 003。



六神丸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吴门医派名医雷大升(字允上)在苏州创立“雷诵芬堂”,后发展为雷允上药铺。雷大升融合中医理论与实践,研制出由牛黄、麝香、珍珠等六味名贵药材配制的六神丸,其体积小巧、疗效显著,成为民间“救命药”。



清文宗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苏州地区爆发喉疾,雷允上创始人雷大升的传人依据《黄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取"六神"护卫五脏之意,发挥六神丸的清凉解毒、消炎止痛之特效,治疗瘟疫和咽喉疾病而闻名江南,雷允上后代将六神丸定为秘方。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上海喉痧大流行中,六神丸使死亡率直降70%,当时《申报》称之为"起死回生之灵丹"。这种将瘟疫应对与脏腑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模式,正是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的生动体现。六神丸的"六神"不仅指代六味主药,更暗合中医心、肺、肝、肾、脾、胆六脏皆有神守的理念,在方剂命名中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



抗日战争期间,雷允上家族拒绝向日军提供秘方,暗中为新四军提供六神丸救治伤员,保存了民族医药遗产。1956年公私合营后,雷氏后人将秘方无偿献给国家,六神丸被列为国家保密处方,并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雷允上药业的非遗工坊,六神丸的制作现场犹如一场微观世界的艺术创作。老师傅用特制的竹匾将药粉摇晃成丸,需连续工作9小时完成10万次的旋转动作,药丸直径误差不得超过0.05毫米。这种始于清代的"泛丸法",成为我国首个工艺保密的中药品种。



六神丸制品小若芥子,圆整光亮。既可内服又可外治。具有服用剂量小、疾病针对性强、疗效显著快速、价位低廉等特点,历经百年以上的临床应用,被誉为“中药抗生素”。



六神丸作为雷允上的核心产品,定位为“国药珍品”。承载着中华医药基因的文化密码,以其3.125毫克的体量,称量着五千年文明的重量。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智慧,更是一个文明如何理解生命、应对变化的哲学思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