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祭
蒋倩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如岁月的信笺如期而至。在中国,这是一个承载着厚重情感与传统习俗的重大节日。每至此时,人们都会走出家门,奔赴那片承载着思念的土地,为先祖和逝去亲人祭拜上坟。
在我国,清明节上坟是一幅充满烟火气与哀思情的悲欢交织的节日。坟前,袅袅香烟升起,那是生者对逝者的牵挂与祭祀;燃烧的纸钱,化为灰烬,带着人们的思念与祈愿飘向另一个世界;鞭炮声声,在寂静的山间回响,诉说着无尽的缅怀与哀思。有人会对着坟墓倾诉,仿佛这样就能跨越阴阳的界限,让逝去的亲人听见人间的思念心声,祈愿先辈的在天之灵,庇佑生者平安顺遂、幸福安康。
如今,为了守护绿水青山,为了杜绝山火隐患,政府积极倡导文明祭祀,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与焚烧纸钱。清明时节,各地政府精心部署,安排专人,严格监管。新的祭祀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用鲜花代替鞭炮,以网络祭奠传递异地思念,让这份追思以更环保、更文明、更便捷的方式延续。这是一种变革与进步!
于我而言,清明祭祖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跋涉,更是一段五味杂陈的情感旅程。尤其对于我们这些远离故乡、漂泊他乡的游子来说,其中的痛苦与焦虑、欣慰与不安,真是一言难尽。
我终生难忘四十年前的那个疾风暴雨的夜晚,那已成为我生命中无法磨灭的记忆。在山间的那座简陋的篱笆墙农房里,大风呼啸着,猛烈地拍打着堂屋那反锁的木板门,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仿佛是命运在无情的叩问或追索。堂屋背后是一间狭小昏暗的小屋。昏暗的油灯下,瘦骨嶙峋的父亲,他早已被生活和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斜躺在病床上,气息微弱而目光坚定。母亲坐在床边,满脸泪痕,床前站着年幼的我们兄妹三人,泪水涟涟,听着父亲最后的谆谆教诲和不舍叮咛:“好好生活,努力学习,别忘了有时间坟前来看看我啊。”不久,父亲就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丢下我们孤儿寡母。但是父亲弥留之际的话语,深深地刻在了我幼小的心里,此身未敢忘记。
父亲去世第二年,兄长以优异成绩,打破当地应屇生考不上大学的魔咒,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师范大学,在我们家乡引起不小的轰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一时间,兄长就来到父亲坟前,长跪不起,把这个喜讯告知了天堂的父亲。他的泪水,滴落在父亲坟头,那是对父亲生养之情的血缘感恩,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20世纪90年代末,我与弟弟也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均在异地求学,母亲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兄长迁至长江边上的一座城市,开启了新的生活。故乡的老屋,承载着我们无数童年欢笑与悲伤回忆的地方,卖给从外地迁回来的无房户居住。从那以后,故乡于我们,不再是有房屋可栖的家,但父亲却永远留在了家乡,留在了那片叫燕儿坡的土地上。我们临行前,全家人在父亲墓前拜祭,摆上精心准备的刀头、瓜果、土酒,烧起纸钱,让泪水肆意流淌。那纷飞的纸灰,承载着我们对父亲的无尽思念,也诉说着亲人离别时的肝肠寸断。小弟特意在父亲坟前栽种下一排柏树,希望能够代替我们永远陪在父亲身旁。
在他乡,我们如陀螺般,整日为生活不断地奔波忙碌。故乡,那个装满童年与亲情的地方,虽不算遥远,却因山水阻隔,因生活的羁绊,仿佛变得遥不可及。每一个思念家乡的夜晚,我都会仰望星空,与闪烁的繁星对视,幻想它们能够成为信使,将游子的思念传递到故乡,代游子看望长眠故土的父亲。那时回故乡的路是那么曲折而漫长,需转两三趟车方能抵达故乡的县城。到了县城,还得走十几公里的山路才到达老家舅舅的家。每次回老家,清早出发,到达时往往已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月光如水,洒在沉睡的山村,只有我们疲惫的身影和一颗急切归乡的心与月亮或星星絮语。而上坟祭拜父亲也只有等到第二天了。
那些年,清明祭祖多是民间自发行为,政府尚未把清明节作为法定的节假日。身处他乡的游子,由于时间冲突,加之路途遥远,无法回乡祭祖时,还能找些许借口安慰自己。但多年没有到父亲的坟前祭扫,我们心中始终充满愧疚。母亲每至清明,总会念叨:“你们不能总不回老家去看你们的父亲吧,你们是他的孩子,不回去老家的左领右舍会说闲话的。” 母亲的话语,如重锤敲打着我们的内心,有撕裂感,让那份愧疚愈发沉重。
2008年,政府将清明节作为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举措,如同春日暖阳,温暖了无数游子的心。每到清明,人们纷纷踏上归乡之路,去追寻和表达那份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而我们回家乡的路途,也迎来了新的转机——我们生活的城市开通了直达老家所在城市的班车。清晨6:40,班车准时出发,那时的路况不好,加上堵车、修路等原因,到达家乡的小城时,大多夜幕降临。我们只好在小城里的旅店里住一晚,次日清晨,搭乘早班船赶赴老家,下船后再爬坡上坎,步行半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舅舅的家。稍作休整,又匆忙往镇上买上香蜡、钱纸等祭祀用品,再前往父亲的坟地祭拜。除杂草、砍杂树,平整出一块空地,用于摆放祭祀品,周边的老邻居闻声过来,大家你长我短的互相问候,寒暄家常,就这样一天的时间就悄然而逝。第三天,天还未亮,徒步数里去坐船。紧赶慢赶等赶到城里的时候,有时候长途班车早已离去。无奈之下,只得辗转换乘,历经波折,等回到家时,已是半夜。为了这一年一次的祭拜,我们身心俱疲,但想到能在父亲坟前尽一份孝心,一切的辛苦都觉值得,内心安然。
为了缓解这种由于时空之间带来的奔波之苦,在忙碌的年份,我们也会另寻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孝心。我们兄妹两家会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找一处空旷无人之地,朝着家乡的方向,给父亲燃香,烧纸,磕头,呼唤着父亲的名字,叙说着儿女们对他的无限思念,讲述着自己人生的如意和坎坷,告诉他我们生活的现状与打算。我们深信,即便无法亲临父亲坟前,这份跨越时空的思念,也能传递到父亲身边,得到他的理解与庇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速公路如巨龙蜿蜒,连接起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农村公路也不断延伸,公路通到每一个村子,让回家的路变得更加平坦便捷。如今,驾车回家乡只需两个小时左右,上午出发,中午到达,下午便能返回,时间变得充裕而从容。我们与父亲之间的时空距离,仿佛一下子拉近了。
近年来,清明扫墓带来的一系列环保问题也日益凸现,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环保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传统的燃放炮竹、烧纸钱祭祀的习俗,逐渐被时代所摒弃,文明祭祀的新风尚悄然兴起,人们用鲜花寄托哀思,在网络空间传递追思。一束鲜花,在墓前静静绽放,诉说着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一段旋律,在网络中轻轻流淌,传递着对先人的深切缅怀;一支跳动的蜡烛,在屏幕上闪烁微光,照亮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之路。
慎终追远,不忘先人。今年清明节,我们全家人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缅怀逝去的先人,尤其是离开我们四十多年的父亲。4月4日,清明当天,我们全部齐聚在兄长家中,一齐动手做了我们父亲生前最喜欢的菜肴,也做了大家喜欢的美食,摆了满满的一大桌。中午12时,桌上的酒杯盛满,我们全体家人肃立在桌旁,举起酒杯,望着家乡的方向,大哥高声喊道:“老爸,今天是清明节,您所有晚辈向您举杯敬酒,祝您在天堂生活安康快乐!……我们会谨遵您的教诲,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孝顺母亲,培养后辈!”话毕,大家静默三分钟,那刻,仿佛空气凝固,弥漫着浓浓的思念与敬意。随后,我们缓缓地放下酒杯,坐下吃饭,欢声笑语中,满是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与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恍惚间,我看见,父亲带着爷爷奶奶在天边舞动着双臂,脸上充满着盈盈的笑意,仿佛在说:“我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生活得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时空虽将我们隔离,但我们的心,永远紧紧相连。”
清明,这个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承载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与情感寄托。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文明而环保的方式,延续这份对先人的追思与对生活的热爱,让清明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图片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倩文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