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祠堂门前的"傻气"密码
黄梅时节雨纷纷,站在X家祠堂斑驳的墙根下,望着屋檐下被雨水冲刷得发亮的"积善余庆"匾额,我忽然想起十二叔公说过的话:"咱们X家人做公益,得带点傻气。"
去年清明,族里重修祠堂时,这位八旬老人把退休金全数捐出,自己却穿着补丁布鞋在工地搬砖。
当有人笑他"有钱不享福"时,他只是指着祠堂门柱上的楹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X家祠堂的功德簿上记载着这样几笔:光绪三年大旱,太爷X秉忠变卖祖田购粮赈灾;抗战时期,七叔公X守义把私塾改成战时医院;1998年抗洪,X家三十余口人自发组成抢险队。
这些被乡邻称为"傻子"的举动,却让X氏族谱里镌刻着"德泽绵长"四字。
现代家族公益却常陷入困局:X氏宗亲会募集百万修缮祖宅,因分配不均反目成仇;X氏助学基金因理事挪用公款宣告破产。
统计显示,70%的家族公益项目存活不足五年,这与《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形成刺眼反差。究其根本,是功利主义蛀空了公益根基。
X氏宗亲会要求捐赠必须刻碑留名,结果捐款箱里尽是百元小钞;X家族微信群讨论祭祖,话题总绕不开"我家出了多少钱"。这种精明算计,恰如《围炉夜话》所警:"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二、金算盘打不响的功德钟
去年春节,X氏家族为重建祠堂成立理事会。会计出身的X老三掏出计算器:"修缮费平摊到每户980元,捐5000元可刻名字在梁柱上。"
结果三百人的家族,最终捐款不足五万。这与X氏祠堂重修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
现代社会将效率奉为圭臬,却忘了《道德经》"上善若水"的智慧。
X家族助学基金规定必须考取985院校方可申请,寒门学子反被拒之门外;X宗亲会投资房地产亏损,竟要求捐赠者共担风险。
这种把公益当生意的做法,恰如建造"没有地基的阁楼"。
更值得警惕的是价值观的断层。年轻一代在家族群里抢红包手速飞快,提到修族谱却集体沉默;老一辈守着"吃亏是福"的古训,年轻人却信奉"精致利己主义"。
某次清明祭祖,00后X家小辈直言:"捐钱修祠堂不如买AJ实在",这句话像根钢针扎进传统伦理的肌理。
三、重拾"傻气"的三重修炼
X氏家族在民国时期就立下规矩:每年秋收后,每户自愿捐出"一斗良心粮"。
粮仓钥匙由族中公认的"傻老头"保管,灾年开仓从不记账。这种看似笨拙的制度,却让X家渡过了三次饥荒。
今天的家族公益,正需要重建这种"制度的傻气"。
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三不"原则:不记账簿、不立碑文、不论功行赏。
就像北宋范仲淹创设义庄,立规"凡族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历经八百年风雨仍惠泽后人。
其次要设立"傻子基金",每年从家族企业利润中固定提取5%,如同《易经》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最重要的是重塑家族精神道统。X家祠堂至今保留着"传灯礼",每年由最年长者将油灯传给公认的"傻后生"。
这种仪式化的传承,比微信群里转发"家风家训"更有穿透力。
正如王阳明所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公益精神需要在躬身实践中薪火相传。
站在X家祠堂新修的门楼下,雨水顺着瓦当滴落成帘。
十二叔公拄着拐杖指着新刻的楹联:"但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
这句话穿越六百年时空,依然在叩问每个家族:
当我们嘲笑"傻子"时,是否正在遗失最珍贵的传家宝?那些拨得噼啪响的金算盘,真的能算出比"傻气"更恒久的功德吗?
或许答案就藏在祠堂香火缭绕处——那里供奉的从来不是精明的生意经,而是世代守护的赤子心。(鹤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