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依然无尽

——追忆我的父亲

周玖前

又是一年清明季!“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是追忆、纪念、缅怀先人的日子,今天我终于提起无比沉重的笔,来追忆我的父亲。

父亲离开我们快20年了,我早就想为他老人家写点什么,可是每次提笔,总是泪如雨下。之前想到的话到了笔尖上却一句话都写不下去,于是不得不放下沉重的笔,如此反复,反复如此。我多次自责自己,但是始终无法落笔,一种无比复杂的心情总是无情地折磨我,然而,思念依然无尽。日胜一日,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情,我终于笨拙地拿起沉重的笔,为父亲写点东西,以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1936年,父亲出生在离重庆城区100公里左右的荣昌县。当时祖父祖母在那里一个织布的作坊里工作,靠微博的工资支撑一个家。第二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一家人颠簸流离,举家转移到永川松溉镇、璧山县、合川等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历经艰辛。刚一解放,祖母得到土改要分土地的消息,迫不及待地带领我的父亲还有两个姑姑以及一个叔父回到了老家内江苏家,祖父继续留在外地打工。可是回到家乡后,祖母由于风餐露宿染上了疾病,一病不起,在即将土改分土地的前夜,丢下年幼的几个孩子,撒手人寰。年仅16岁的父亲在痛失母亲的悲痛中,独自承担了抚养弟弟妹妹的重任。那个时候,由于信息闭塞,而且路途遥远,无法通知到外地的祖父,沉重的担子就无情地落在了父亲稚嫩的肩上。

没过多久,小姑姑也因病夭折,小叔也生了严重的脱肛病,父亲安顿好稍大点的大姑,独自一个人背着小叔去寻找祖父,也想带小叔去治疗。一路上,兄弟俩不知翻过了多少道山,趟过多少条河,经过多少饥饿惊恐和磨难,甚至生死考验。我曾听父亲讲过,一天下午傍晚时分,他背着我小叔越过一座森林茂密的山梁,远远看见一个黄色的庞然大物,以为是一条大黄牛在吃草,走进一看,是一只大老虎,他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幸好我小叔在他背上睡着了,没有出声,老虎也没有发现他们,于是,他背着小叔极其小心地向旁边的树林里走去,躲在树林里,看见老虎慢慢地向另一处森林里走去了好久,才又慢慢地走出来,然后再飞快地翻过山梁好远才停下来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气,连惊带吓,父亲和小叔伤伤心心地痛哭起来。不知走了多少天,走了多远的路,终于在重庆璧山找到了祖父,结果小叔的病由于拖得太久,还是没有能够挽救下他年轻的生命。由于祖父在外地打工的工资很低,而且还不能按时发放,没有什么钱给父亲,只给他买了几天的干粮,父亲一个人独自从璧山回到了依然穷困潦倒的老家,家里还有妹妹,于是兄妹俩相依为命,无比艰难地慢慢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大概是1957年或是1958年,父亲被招进了成都420厂当焊工,不久,因工作努力认真负责,厂里派他到沈阳、长春等地学习锻炼,很快就成了业务骨干。可好景不长,由于三年困难时期造成农村人口急剧下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父亲响应党中央支援农业生产的伟大号召,放弃优越的大城市生活,主动申请回到老家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他工作积极,有一定文化,能写会算,组织上重点培养他,先后派他参加“四清”和社教运动,运动结束后,回乡先后任大队治安、副业大队长、农业大队长等职务,一直到1985年左右才离开领导工作岗位,2005年9月7日(农历八月初四)因病去世,享年69岁。

父亲的一生是短暂而平凡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可圈可点的业绩,但是他为人正直踏实而且作风正派,他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他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兄长,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节衣缩食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供孩子读书。因家庭条件所限,他只读了三年书,虽然文化不高,但却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农业社里挣工分,我们的家庭仍然很贫穷。当时家里有七口人,父亲在大队当干部,所以年年要补工分钱,才能分到基本口粮,而且还是进钱户分剩的粮食,因此也常常遭人白眼。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坚持要送孩子读书,母亲没有文化,但也是全力支持父亲的决定,用她柔弱的肩膀支持我们学习。因为小弟年幼生病影响了智力发育,我们三个大的都读了书,大哥是1980年的高中毕业生,二哥是师范生,我是中专生。后来大哥成了代课教师和村上的干部,二哥和我经过努力,通过自学都考取了研究生和本科,都先后成为教育和行政部门的干部。父亲不仅全力支持我们读书学习,而且还教育我们要走正道,要清廉,为人要正直,人品要端正,我们都是这样去做的,没有丟他老人家的脸。

父亲的为人处世以及亲和力,让他在乡邻之间备受尊敬。前几天,我们本队一位近70岁的邻居唐三哥还对我讲,你爸爸一直喜欢看书看报,喜欢把他看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他给我们讲《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也讲红军八路军以及解放军打仗的故事,还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的故事。不管是老人和妇女还是小娃娃都喜欢听他讲故事,我们都很喜欢他,现在一直都很怀念他。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一直很恩爱,很少吵架。尽管原来父亲在大队当干部,很忙,也有群众留他吃饭,不管再晚,他都要回来,从来不在外面过夜,他喜欢喝酒但不喝醉,从来不打牌赌博。

我思念父亲,总感到亏欠他的太多。因工作原因,父亲去世的当年,我曾几次回当时我们区档案局联系的石子镇,都没有能够回去看望他老人家,甚至在他去世当天,我还在单位接待市档案局的领导,没能见到他老人家最后一面。我后来听大哥说,父亲不让通知我和二哥,他知道我们两个都在担任领导干部,不要因为家务事耽搁了工作。父亲总是这样一个把国家的事、工作的事看得比家务事重得多的一个人。

思念依然不尽,追思永远绵长!我会把对父亲的无限思念凝聚到工作中去,这就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思念和最大的慰藉!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玖前(内江市东兴区档案馆四级调研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内江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内江市东兴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政协内江市东兴区特约文史员)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