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作品曾被网友们戏称“把悲伤送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特别是那本《活着》,福贵悲惨的一生让不少读者落泪。余华如何创作出《活着》?他又是怎么理解福贵的一生?
近期出版的余华最新编选集《世界上的迷路者》,记录了他创作《活着》等经典小说的幕后故事。在这本书里,余华说创作《活着》让他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活着, 不是进攻而是忍受
1992年春节后,余华在北京一间只有八平方米的平房里,开始写作《活着》。长期以来,余华都觉得自己的作品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那时,他曾经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这样自己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很多。
有一日,余华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余华,也成为《活着》这部小说的缘起:“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一首美国的民歌,寥寥数行的表达,成长了福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也是平静和快乐的一生。”
最初的时候,余华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作福贵的一生。但这样的写作方式,让他的写作难以为继。有一天他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让福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于是奇迹出现了,同样的构思,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我十分顺利地写完了《活着》。”
对于“活着”这个词语,余华的理解是“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有自己的幸福和欢乐
《活着》这部小说,为余华迎来无数赞誉的同时,也曾经历过争议:故事里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余华是否在刻意书写苦难?
故事里,福贵的一生中,家里的田地、房产被他输个精光,父亲郁闷而亡,母亲病故,女儿凤霞也高烧后成了哑巴,产后大出血中死去,儿子有庆被一个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最后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认为,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但是对于福贵自己来说,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余华 图据IC
“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在余华看来,福贵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和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说,《活着》里的福贵让他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曾不满张艺谋的《活着》
小说《活着》被张艺谋改编成了电影。1993年11月的一个夜晚,余华第一次看完电影《活着》的时候,感受却是:这部电影不像自己的小说。他给张艺谋打了个电话,表达了他对电影改编的不满,“甚至对他说这部电影不用叫《活着》。”
电影《活着》
当《活着》在不同国家出版后,活动方除了安排书籍分享活动外,往往会放映《活着》电影,余华只能代表张艺谋与观众见面。“为此我在国外看了二十来遍电影《活着》,有几次我实在不想再看这部电影了。”
一遍又一遍地重看这部自己并不满意的改编电影,余华也不断思考——为什么小说不像电影。他想,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最为熟悉的是最好的,因为熟悉的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想法在进行,不熟悉的往往会与自己的习惯和想法发生冲突。“从此以后,在有人来问我对张艺谋《活着》的看法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伟大的电影’。”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