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是传统的民俗节日,清代称为『祀水』, 民国年间称为『开永大典』。放水节源于古蜀人对岷江水神的祭祀活动。因秦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惠及川西,传统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纪念李冰治水功绩的祭祀活动,一年一度,世代相传。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

▲2025都江堰放水节

作为一项延续了两千多年、集农事生产与民俗节庆于一体的民俗活动,都江堰放水节就像衍生它的水利工程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不朽魅力是中国节日里的一个传奇。


▲图源:袁义明

01

大江西来是何年

说到都江堰放水节,就无法绕开岷江。岷江,古称渎水、汶水、汶江、汶川。

《尚书·禹贡》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舆地纪胜》讲:“汶川实神禹所生之地,禹之导江,由岷山以施工。”《汉书·地理志》在“郫县”条中讲:“《禹贡》江沱在西,东入大江。”

许多古籍文献记载,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就是利用现都江堰市境内聚源镇(古称“导江县”)地势相对较高的特点,重新开掘一条人工河道,把岷江泛滥成灾的洪水,经人工河道引导到金堂县境内的洛河,经洛河出金堂峡再流入岷江


▲一江春水向东流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由于古人认识的局限性,往往把自然现象用神话和巫术的形式予以解释、对待,伴随着岷江泛滥和大禹治水,上古时期就产生了岷江有江神为怪和江神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

汉代以前,于每年春季祭祀江水和江神,是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李冰为了尊重和顺应古蜀人的文化,“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沉”。以玉沉江事神,用太牢之礼祭祀岷江,是都江堰在汉代以前已传承久远的民俗文化活动。

秦统一六国后,把祭祀岷江升格为国家行为。据《史记·封禅书》及《汉书·郊祀志》记载,秦为了体现国家大一统的格局,从精神文化上达到高度统一,命令负责国家祭祀礼仪的官员,把全国各地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按等级排列为序,制定统一的祭祀级别。享用“太牢”祭祀的,全国有18处,巴蜀地区就占了2处:“渎山,蜀之汶山;江水,祠蜀。”“江水”即指岷江。

因此,在秦汉时期,春秋两季,要在岷江边以“太牢”的“三牲”(猪、牛、羊)之礼,祭祀岷江。而这一民俗活动的目的,是消除岷江水害、祈求五谷丰登。

都江堰放水节源于4000多年前的江神信仰和2000多年前人们对江水的祭祀。据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出土的李冰石刻像的铭文考证,至少在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都江堰民间就改祭祀江神和江水为纪念李冰的春秋祭祀活动,形成辐射整个四川盆地的岁时节令民俗——放水节


发掘出土的李冰石像(1974年3月7日)。

图片来源:天府新视界

sdfd

02

东流不尽秦时水

都江堰放水节的演变与传承,离不开它的载体——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时任蜀郡郡守李冰率领民众在岷江出山口,主持修建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在建成后,不但根治了四川盆地的水患,而且造就了蜀郡的粮食丰收、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制造业发达。

蜀人十分珍惜和重视都江堰,不但把“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等作为治水修堰的理论依据,刻写在二王庙墙壁和石碑上,让后代子孙铭记,并且每年都严格执行岁修制度:定时清淤淘滩、维护修缮。


每到枯水季节(冬天),人们便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竹笼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淘外江时拦水入内江,淘内江时拦水入外江。

清明时节,川西大地需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的放水仪式,同时举行纪念李冰的活动,以示“饮水思源”。


▲砍杩槎放水

从汉代开始,人们把清明这一农事节令作为庆祝都江堰岁修工程竣工,拆除杩槎、竹笼围堰,放外江水入内江,展开春耕生产的标志性节日。

唐时,民间的放水节以斗牛的方式庆祝,《风俗通》说:“灌口春秋斗牛戏。”每到春耕,在清明时除了由官方组织在二王庙祭祀李冰,又由民间组织在都江堰渠首岷江边举行斗牛比赛。

在宋代,都江堰放水节的斗牛比赛发展为剽羊祭祀。《灌县乡土志》载:“唐宋时蜀民以羊祀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当时任蜀州通判的诗人陆游在《和范舍人永康青城道中作》中写道:“君看神君岁食羊四万,处处弃骨高成堆。”

虽然这种与岁修、春灌和祭祀李冰有关的活动已经持续了千年,但直到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朝廷才正式将每年四月初五举行的盛大民俗活动定名为“都江堰开水节”,后更名“都江堰放水节”。

元时,民间祭祀的规模较小,更多的精力放在岁修方面。及至明代,沿袭元代祭祀李冰的旧典。

同时,李冰父子的影响在民间不断扩大,掀起一个民间祭祀的新高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由四川省府出资重修崇德庙,其规模更加宏大。同时掀起了修建川主庙的高潮,甚至少数民族地区都纷纷建庙纪念李冰。


清代掀起了祭祀李冰的高潮,多位皇帝先后为李冰加封了“敷泽兴济通佑王”“通佑显英王”“通佑显惠襄护王”等封号,并提高了都江堰放水节规格,以示对李冰的尊崇。

民国时期,据《灌县志》记载,四川省府还专门颁布了开水礼仪。

sdfd

03

欢声雷动说耕田



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因得都江堰灌溉之利,被誉为“天府粮仓”。对蜀人来说,有水便意味着粮食丰收,生活幸福。

因此,每年清明时节举行的都江堰放水节,既是一次虔诚的感恩大典,也是一次迎水的万民狂欢

据相关文献记载,清时,都江堰放水节一般由总督、巡抚等省级官员主持。放水前一日,有关人员先到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望丛祠祭祀望帝和丛帝。

放水之日,由衙门出巡时的全副行头和鼓乐仪仗队开道,官员乘轿走在中间,后面跟随抬三牲祭品的随从, 在市民的围观中,先到伏龙观作祭祀,再沿松茂古道,出宣威门和玉垒关,到二王庙举行祭祀李冰父子仪式。祭祀规格为“牲用少牢,祭列九品”。

主祭官身穿公服,行二跪六叩礼。礼毕后宣读祭文:“唯神是德,兴利除患。作堋穿江,舟行清晏。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腴绵洛,至今称美。盐井浚开,蜀用以饶。石人镇立,蜀害以消。报崇功德,国朝褒封。兹值春灌,理宜肃恭。尚飨。”



二王庙祭祀结束之后,官员们还要到功祠瞻仰历代修堰有功者的塑像,之后来到杨泗庙前江边的彩棚内正式开水。

此时,都江堰灌区民众早已来到现场观礼,只见岷江两岸,人群密集,盘山路上,观者几重。岁修完毕的内江河床被竹笼、杩槎、签子、捶笆等组成的临时围堰截断。


▲2025年都江堰放水节

随着主持者一声号令,“咚、咚、咚”三声礼炮响起,顿时锣鼓喧天,火炮齐鸣,几个身强力壮的堰工纵身跳上内江拦河杩槎,挥动利斧,砍断杩槎盘杠结点的竹索,用大绳系住“杩脑顶”。河滩上十余名大汉接过扯杩大绳拉倒几栋杩槎。

拦河杩槎解体了,碧绿的江水犹如脱缰野马,从决口处涌入内江,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

堰工们则一边吼着开水号子,一边手执竹竿向水头打几下,告诉水头“不要打坏良田,不要冲毁桥堰”,要“安流顺轨,为民造福”。


▲图源:袁义明

此时,两岸民众面对滔滔江水,欢欣鼓舞。年轻人拼命沿江奔跑,欢呼雀跃,不断用小石子向水流的最前端掷去,名为“打水脑壳”,老人们则争舀“头水”祭神,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得福,进而求得神灵庇佑。

开水仪式结束后,主祭官必须立即坐轿或乘车,飞奔向成都,赶在水头前到达官衙,他们认为若是落在水头之后,当年成都便可能有水不够用之危险。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拆处,欢声雷动说耕田。”清代诗人山春的《灌阳竹枝词·放水》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热闹场景。

04

万顷碧波润古今

sdfd

都江堰放水节,历两千年而不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品,更是天府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见证了古人的智慧与汗水。


▲1950年4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都江堰放水节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作为大禹、李冰及后来治水者治水精神的延续,都江堰放水节见证了中华民族水利文化史的连续与传承,是农耕文明漫长历程的生动再现。

历史的脚步走到了1990年,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李冰精神,推动文旅融合,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恢复了传统的都江堰放水节。

1991年不仅增加了“仿古仪式”表演,还举行了清明艺术节和灯会、花会、物资交易会等活动,并邀请日本和新加坡等国贵宾参加。

2006年,都江堰放水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袁义明

作为富有巴蜀韵味的民俗活动和独具传统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放水节仍在每年清明如期举行,同时配合李冰巡游、灌县古城启城门仪式和乡镇春台会等民俗活动,这一江春水在历史的长河里和现实的大地上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广阔的外延。


▲图片来源:视界都江堰

本文转自成都方志

本文节选自《非遗里的成都》

水灵妹在此表示感谢

- END -

【听说 都在看】

赞一下再走呀~比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