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幻象下的教育真相
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不惜从幼儿园起就投入无尽的补习班、竞赛培训中,像打了鸡血般地“鸡娃”——刷题、学琴、比赛,一个都不能少,只为在履历上添上漂亮的一笔。然而,当我们的孩子挤进梦想中的名校,等待他们的真的是一条康庄大道吗?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发出振聋发聩的质疑:今天那些被精心培养出来的名校尖子生,有多少正迷失在精英教育的幻象之中,成为一群缺乏自我方向的“优秀的绵羊”?
1.名校光环与现实落差:心理代价沉重
在许多家长眼里,名校似乎自带光环:进了名校就等于获得了成就与幸福的保证。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德雷谢维奇揭示,顶尖大学里的学生表面风光,内心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惑。他们从小名列前茅,习惯了被称作“最优秀的孩子”,父母和老师的赞美不断,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脆弱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建立在成绩和光环之上:哪怕考砸一次,他们的整个自我价值感就会崩塌;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败,都足以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德雷谢维奇指出,这些名校生往往在“自大感”和“自卑感”之间摇摆:不是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就是感觉自己一文不值。当社会灌输给孩子“非清华北大(或哈佛耶鲁)不上”的信念,他们就会感觉自己要么登顶,要么坠落,中间地带仿佛不存在。这种极端的成败观,令孩子的心理不堪重负。近年来,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名校学生焦虑、抑郁乃至崩溃的案例并不鲜见,这正是精英教育光环下的阴影。表面的荣耀背后,是孩子在茫然中的不断自问:“我这么拼命,究竟为什么?”
2.功利教育盛行:独立思考的缺失
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离不开从小到大的功利主义学习风气。在精英教育的赛道上,学生被训练成了标准化的优秀机器:为了考取高分和名次,他们服从指令、埋头苦干,却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学习。就像德雷谢维奇形容的那样,我们仿佛在对孩子进行一场残酷的行为实验:红灯一亮,就必须按下按钮,否则就算失败。孩子的日程被各种课堂和活动塞满,几乎没有独处反思的时间,这终将让他们身心俱疲。为了进入理想的大学,一套固定的“优秀简历”模板早已成型:出色的考试分数、大堆课外活动、学生会干部、“领导力”和志愿服务经历……然而这一切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领导力沦为头衔竞赛,只要拿到职位就是“领袖”;公益服务本应是为了社会,但为了履历而做的志愿服务不免变成了自我包装的手段。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些空洞的履历构建变得玩世不恭、内心麻木——学习不再是为了求知和自我提升,而成了一场充满功利算计的游戏。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独立思考和内在动力无从培养。孩子们习惯于按照既定规范完成任务,缺乏质疑权威和探索自我的机会。一路被牵着走的他们,到了需要自己抉择的人生关口时,便会茫然不知所措。正如作者所说,这些长期被框定轨道的优等生,被迫一直追逐下一个目标,永远按照别人的标准跳过一个又一个圈套,却从未学会选择方向。当有一天外在的指引突然停止,他们才惊觉自己从未真正想过“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3.近亲繁殖的精英循环:成功神话的幻灭
精英教育带来的另一大问题,是社会阶层的固化和精英的近亲繁殖。名校录取看似公平竞争,实际上有太多隐形的门槛:昂贵的补习班、国际夏令营、各种竞赛奖项……这些资源往往只有经济宽裕的家庭才能提供。这意味着精英阶层通过教育在自我复制——正如德雷谢维奇尖锐指出的:“精英阶层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延续。”(在我看来这就是近亲繁殖。)在美国,常春藤里的很多孩子来自社会顶层,他们借助父母的财力、人脉登上精英快车道;在中国,越来越多中产家庭不惜倾家荡产送孩子出国镀金,也是寄望借名校之名跨越阶层。可是,父母倾尽所有换来的名校文凭,真能确保孩子人生圆满吗?如果我们不顾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一味将其挤入所谓的成功独木桥,最终可能只是满足了父母的虚荣和不安全感,却让孩子背负了难以承受之重。
德雷谢维奇让我们看清一个现实:名校并非万能的保障,精英教育神话下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那些被培养成“优秀的绵羊”的孩子,也许擅长考试和面试,却缺乏创造力和激情;他们也许头顶光环,却未必能在走出校园后找到真正的方向。社会固然需要精英,但更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和脚踏实地的幸福人生。我们必须警惕把名校等同于成功的思维陷阱。精英循环只会让教育变成一场狭隘的竞赛,割裂了成功与幸福的本质联系。
4.为了孩子还是为了面子: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读罢《优秀的绵羊》,最发人深省的问题跃然纸上:作为家长,我们究竟是在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还是在替自己的面子和焦虑买单?我们苦心孤诣规划孩子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倾听过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他的兴趣、热情、梦想被放在第几位?当我们把名校录取通知书视作终极胜利时,是否忘了教育的初衷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非满足社会对“成功”的狭隘定义?
德雷谢维奇在书中提醒我们,社会通过教育传递的主流价值,往往变成了对名利的追逐:将成功简单地等同于财富和地位,至于独立思考、真诚热爱、贡献社会这些教育本应承载的价值,却日渐被忽视。难道这真是我们希望孩子继承的人生观吗?
在这个人人争当精英的时代,《优秀的绵羊》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让孩子成为刷题机器、履历赢家,而在于让他们发现自我、追寻有意义的人生。正如作者所言,教育应当是一场精神的朝圣,是一段自我发现与成长的旅程。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寻求内心的声音,敢于有自己的想法和道路,而不是仅仅成为体制的齿轮。
当你合上这本书时,也许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每位父母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但爱不该以焦虑和功利为名,绑架孩子的未来。
《优秀的绵羊》值得每一位为孩子筹谋未来的中国父母深思细品。它让我们有勇气问自己:我们希望塑造的,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优秀“绵羊”,还是一个心智健全、懂得幸福为何物的独立人?答案或许不言自明。让我们以更清醒的认识拥抱孩子的成长,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初衷。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反思与调整教育航向的起点,让每个孩子都能摆脱精英幻象的桎梏,自在地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引发广泛热议的教育批判经典
《优秀的绵羊》
10周年纪念版震撼来袭
关于自我、成长与人生的意义
关于竞争、名校和教育的真相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 内容简介
名校非上不可吗?文科就没有前途吗?大学应该如何度过?成为大人是什么意思?鸡娃到底有没有意义?对于应试教育,是要说yes还是no?他们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但面对社会时钟的压力,我们还能怎么做?这些问题,在过去和今天都困扰着年轻人。
2008年,前耶鲁大学英文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因《精英教育的劣势》一文走红,随后《优秀的绵羊》横空出世,触动了无数读者的神经。德雷谢维奇在书中详细分析了“绵羊”的特质和现状、名校的选拔机制、精英家庭的养育以及可能的出路。
第一部分讨论了美国精英教育体制本身——一个“强迫学生选择成功的系统”。第二部分阐述现在的学生可以做什么,从而摆脱这个系统。第三部分详细讨论通识教育的意义、人文学科的价值,以及为什么需要真正尽心尽力的老师和小班授课等。第四部分将目光转向教育系统对领导阶层的培养。
简而言之,该书探讨了美国建立的一套精英教育系统如何影响孩子们的命运,这个系统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该如何消除这些影响。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掀起舆论海啸,被媒体评价为“可能会留下持久的印记”。
在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也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
过于自信却输不起;
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
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
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
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当我们站在当下回望,会发现文中描述的现实并没有变得更好,而是更坏:中美大学大量取消文科专业,中国大学生越发保守,掀起前所未有的考研考公热。相似的困境,同样困惑、温顺又努力的年轻人,像极了优秀的绵羊。对于作者振聋发聩的批评和个人的愿景,这一届的年轻人会如何回应?
10周年纪念版,附作者亲签致辞、新版序言和多篇专家导读,各方来解读,让我们一起,拒绝“绵羊”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