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70多岁的作家毕淑敏来说,近期出版的长篇小说《昆仑约定》,是她特意留在人生步入老年时完成的作品:“年轻的时候没有写,是怕自己写得不够好,技艺不够,没办法把那些强烈的震动感表达清楚……有一天,我算了算日子,已经70岁了,那就开始吧!”
毕淑敏对昆仑山有别样的感情。年轻时,她曾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7年,毕淑敏发表中篇小说《昆仑殇》,关于昆仑的故事被她称为写作的“初衷和坚持的动力”,也让她一举成名。而后的几十年来,再为昆仑写作的种子便长久地埋在她的心中。
《昆仑约定》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未定国界处,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挑战重重,戍边战士不畏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
“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当毕淑敏写完《昆仑约定》的最后一句话时,她感到自己终于完成了对一座山的承诺:“不辜负这座山,是我对自己许下的心愿。那时我们十几岁,在海拔近五千米的边防线上,我和战友们曾全力以赴保家卫国,将残酷过成家常。我们的存在,让背后的山河和人民,安享和平。”
毕淑敏 图据视觉中国
但还没来得及松口气,随之而来的却是身体的极度不适感和倦怠感。当晚,毕淑敏就进了急诊。医生告诉毕淑敏,在她主动脉内有着大的游走性血栓。
其后两年多时间,毕淑敏一边治疗,一边反复修改《昆仑约定》。回忆创作过程中的艰辛,毕淑敏谈到,当初在西藏那么多年几乎没有住过院,但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却三次急诊,四次住院,有次,医生径直报她“病重”,“潜伏了半个多世纪的心愿,一朝实现,险些耗尽我全部生命能量。”
面对凶险的病情,毕淑敏表现得很淡然:“直面死亡之前,我终将《昆仑约定》初稿的最后一个字,完成了。”年轻时,毕淑敏曾觉得自己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写作,但修改《昆仑约定》的过程中,她选择住进了养老公寓,她说:“这个环境,比较接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西藏阿里地区一角 图据IC
在《昆仑约定》的自序中,毕淑敏写道:“我年轻时,身体里居住着沧桑的灵魂。当我七十岁时,借这部小说的书写,重新潜入十六岁半的心灵,寻觅温暖与光明。我的工具,是我的体验、我的记忆、我的大脑、我的手指,我的心肝脾肺肾……总之,全身总动员。熬煮文字的过程,我把记忆汇总成述说。那些字句,氤氲凛冽雪气,激励我向前。”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