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热爱国学、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对道家的精髓,自是领悟极深。

因此,庄子的哲学造诣,也到达了深不可测的程度。



从文学成就来说,庄子不仅掌握了高超的修辞手法,还将他的哲学思想贯穿到文章中;

这造就了他无法被定义、因此也无法被超越的奇特文风。

庄子不仅散文的意境高妙,他的寓言,更是一绝!不仅诙谐风趣,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庄子有不少流传古今的寓言,被人们津津乐道。

不过,三自倒是认为,他的著作中,有几个看似不起眼,篇幅异常短小的寓言故事,才是他的大成之作。

比如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则: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如果我们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是讲有两个人,死守着自己的标准,本想帮助他人,去帮浑沌雕琢形体,结果反而把人家给作死了。

有人看到这个解释,就以为理解了:哦,这讲的是两个无知的人,生搬硬套,结果弄巧成拙的故事。

还有人说,这是在揭露统治阶级的虚伪嘴脸。

他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干的却是谋财害命的勾当!

哈哈,有意思。或许也有一定道理吧。



三自观点:

我们或许可以打开思路,结合道家的基本思想,去解读这则寓言。

一、这表达了庄子的世界观

道家的“道”,本就是为了解释宇宙与万物起源的问题。

当时的社会,统治者为了愚民,大搞祭祀,盛行占卜,凡事都要烧烧龟甲,问问神灵。

庄子或许觉得可笑,借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间根本就没有神,宇宙最初不过是浑沌一片,空无一物!

文中的儵与忽,都与时间有关;南、北,可理解为阴阳;如果我们参考太极图,就非常形象了。

不论东方西方,都有七日造世的传说;

7在易经中,代表着变化的开始。

原来这是在阐释宇宙万物的诞生过程!

在时间的蕴酿中,浑沌悄然发生着变化,当到达某个转折点时,万物开始生成,浑沌状态消失,被有形物体取代,世界因此而产生。

这里的七窍,不一定指具体的7种器官,只是代表万物有了各自的形体,并且具有不同的功能。

古人的“死”,未必是我们理解的灭亡的意思,这里的死,代表着旧的状态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状态。

这与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异曲同工。



二、有为是浑沌之敌

这则寓言,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方法。

据说上古时代,民众心智未开,那时的社会,就处于一种浑沌的状态,民风淳朴,路不拾遗。

但后来,统治者们贪图享乐,为了得到更多物质,就要促进生产,于是就拼命地教化民众,开启民智。

而人们的欲望也随之被唤醒,朴素的民心也就跟着消亡了。

这里的七窍,喻指人的七情六欲。

因此,道家反对智巧的滥用,提倡无为而治。

上面的解读,您认为哪种更有道理,您怎么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