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作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带领革命党人一举推翻了腐朽不堪的满清王朝。但由于难以有效掌控北洋军,仅仅任职44天,他便无奈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

袁世凯,在后世评价中褒贬不一。很多人诟病他妄图恢复帝制,让历史倒退。但平心而论,在治理国家方面,他确实有一定的能力。

当时有法学家评价:“袁氏死后之执政者,则袁氏已不可及”。袁世凯在位时,能够推行各类制度、法制与政令,并且获得了列强、军阀、立宪派的支持,即便共和派心有不满,也只能无奈妥协。当时人们对他有“法令能行”“外能御辱”“官治官规有定制”“中央执政无需请命于军阀”“对外尚能维持统一”等评价,这些评价不算低。但本质上,袁世凯还是旧官僚、旧军阀,大权在握后就一心想着复辟帝制当皇帝。



他的这一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就连他的心腹也不例外。就北洋军阀内部而言,袁世凯称帝只对他及其后代有利,对北洋军并无好处。以北洋军“龙虎狗”为例,“龙”是王士珍,“虎”是段祺瑞,“狗”是冯国璋。王士珍虽不反对恢复帝制,但反对袁世凯称帝,他主张恢复帝制应将溥仪推上皇位;段祺瑞思想相对先进,看不惯袁世凯称帝的做派,直接称病不出;冯国璋则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北洋军里,袁世凯是老大,自己是老二,袁世凯一家人寿命本就不长,当时56岁的袁世凯眼看时日无多,自己很快就能接手大权,可袁世凯称帝搞世袭,彻底打破了他的美梦,他自然不愿意。最终,在各方反对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后便病逝。



袁世凯一死,北洋军内部顿时陷入混乱,无人能真正掌控局面,很快分裂成多个派系,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皖系、直系和奉系。皖系首领是段祺瑞,直系首领是冯国璋。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任副总统。选黎元洪当总统,并非他势力最大或领导能力强,而是各方都觉得他好控制,能当傀儡总统。但黎元洪上台后,不甘心只做个傀儡,于是和总理段祺瑞闹僵,还解除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不得不说,这一举动魄力十足,但也仅此而已。毕竟当时段祺瑞势力远强于黎元洪,不仅北洋军支持段祺瑞,除西南六省外,各省督军、省长也都站在段祺瑞这边。



段祺瑞下台后,各省纷纷表示要带兵进京讨伐黎元洪。黎元洪吓得惊慌失措,这时,辫子军首领张勋站了出来,表示愿意保护他。黎元洪大为感动,随即发布总统令,称张勋功高望重,邀其迅速进京共商国事。没想到张勋一进京,就迅速控制住他,并要求解散国会。黎元洪虽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过了几天,张勋又扬言要恢复帝制,这可犯了众怒。最终,在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进攻下,这场复辟闹剧才得以收场,黎元洪也被迫下台,冯国璋被推举为代理大总统。



冯国璋和段祺瑞虽是老同事,但矛盾不断。玩政治,冯国璋不是段祺瑞的对手,最终被迫下台,不久后便病逝。民国时期总统和总理冲突不断,根源就在于权力分配不清晰。以往封建王朝,皇帝独揽大权,而民国实行共和制,设立总统和总理,双方职责划分不明,自然权力斗争不断。



冯国璋下台后,徐世昌当选大总统。徐世昌能当选,靠的是深厚的北洋资历,符合“北洋正统”。不过除了资历,其他方面实在有限,在掌控局势上也力不从心。徐世昌上台后想推行“文治”,试图让文人掌管军队,想法虽好,却不切实际,毕竟军阀大佬们怎会心甘情愿交出军权和地盘?所以徐世昌没干多久,也被赶下了台。



在众多军阀中,段祺瑞原本最有希望实现国家统一,可惜在直皖战争中皖系战败,实力一落千丈,统一大业也就再难实现了。最终实现形式上统一的是蒋介石。蒋介石通过经济手段分化冯玉祥,用政治手段拉拢阎锡山,凭借军事手段对抗李宗仁,以外交手段促使张学良易帜。可见蒋介石并非无能之辈,在黄埔军校时,伍豪曾与他共事两年多,对他颇为了解。伍豪对蒋介石的评价是文武双全、聪明能干、读书多且富有政治手腕。

可即便如此,蒋介石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最终还是失败,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他的对手太过于强大了!有人说抗美援朝的最大受益者是蒋介石。

以前蒋介石常被人诟病是能力不足,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指挥的配备飞机坦克的美军,也未能战胜志愿军,而且美军面对的还只是一位解放军元帅,就被打得灰头土脸,可蒋介石当年面对的是多位开国元帅!这着实是有点难为他了!你说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