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称谓考古:从山长到主席的奇幻漂流
中国古代文人结社,雅称"山长"者掌书院,"社长"者领诗社,偏要在山水草木间寻个谦称。而今书法家协会的领袖们端坐京城,执狼毫如持权杖,竟对"主席"二字情有独钟。某日我查《现代官僚称谓考》,忽见"主席"词条下赫然注着:"须配套红头文件使用,与真皮座椅、镀金铭牌构成三位一体圣物"。
坊间传言,某地书协换届时,八十老翁颤巍巍掏出放大镜,将章程中"会长"二字改作"主席",抚须长叹:"叫会长如何显我司局级待遇?"此言一出,满堂墨客醍醐灌顶,自此各市县书协纷纷改制,生怕"会长"之称辱没了那半尺见方的办公室。
二、官袍与墨汁的化学反应
某次笔会,见一书协要员挥毫,其秘书忙不迭在旁铺纸。但见笔走龙蛇间,"德艺双馨"四字未干,落款处"正厅级待遇"五个小楷已跃然纸上。细观其书法,横似领导签字批条,竖如机关公文抬头,撇捺间暗藏主席台坐次图。
更妙者,某省书协独创"职级墨法":普通会员使三块钱的"一得阁",理事用定制松烟墨,待到主席挥毫,竟从保险箱请出前朝贡墨,盒上贴满保密标签。有后生不解:"这墨与职位何干?"老秘书神秘一笑:"墨分五色,官有九品,墨色不够黑,怎镇得住场子?"
三、艺术殿堂还是名利秀场?
某次展览惊现"主席专厅",内悬丈二匹巨作,题曰《为人民服务》,细看却是用公章蘸墨盖就。更有聪明人发现,书协通讯录暗藏玄机:主席手机号尾数必带"888",副主席则按排名分配"668""886",至于普通会员,能得个"4"字收尾已属恩典。
最绝当属某地"书法院士"评选,候选者不拼临帖功夫,专比办公室面积。有参选者愤然:"我这《兰亭序》临了三十年!"评委捻须笑答:"王羲之不过是个右军将军,按现在算,顶多副军级。"
四、墨池浊浪几时休
忽忆启功先生当年自嘲:"我这一辈子,就是个教书匠。"而今书坛新贵,名片上不印三五行头衔不敢出门。某日见书协主席座驾,车尾竟贴"文心雕龙"四字,细看竟是交通罚单编号。司机抱怨:"领导说要体现文人风骨,不让装警笛,要不早开道了。"
嗟乎!昔年怀素醉写蕉叶,张旭以发濡墨,俱往矣!今之书坛翘楚,不研"永字八法",专攻"级别八规",不求"铁画银钩",但追"正部待遇"。不知王羲之若见今日"主席"挥毫,可会惊呼:"尔等写字还是写官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