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承担着输送血液、营养物质的作用,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但因疾病、衰老,血管也会老化、变硬。

然而,血管深藏于体内,我们怎么才能了解它是否健康?


01

晨起有3种症状,血管不健康

有医学专家指出,早晨起床时若出现某些特定症状,或许暗示血管健康存在问题。

▼手脚麻木

若早晨醒来频繁感到手脚麻木,需引起关注。

▼脸部水肿

若排除睡前大量饮水因素,起床后出现面部水肿,应考虑是否与心脏血管状况相关,排查是否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情况。

▼头晕

若每天早晨起床后感到头晕目眩,严重时甚至出现天旋地转的错觉,需稍作休息后方能恢复正常活动。


想自行检测血管健康状况?可尝试以下方法,此为医学领域通用观察方式:

▼观察握拳后手掌回血时间

紧握拳头持续30秒,此时手掌皮肤因受压会暂时泛白。松开拳头后,正常人的手掌颜色会迅速恢复。若手掌皮肤颜色恢复至正常状态的时间超过20秒,可能意味着动脉存在硬化或血流受阻现象。

▼摸脉搏

轻触手腕动脉部位,若脉搏跳动幅度减弱,或左右两侧脉搏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提示动脉出现硬化或狭窄情况。


▼感知手部状态

当手掌血管硬化影响自主神经功能时,可能出现双手发冷、多汗、颜色发紫发暗,甚至伴随疼痛等异常症状。

02

血管不好,全身遭殃

有医学专家指出,一旦血管出现病变,身体各部位均可能受到影响。

1

脑血管断流

当血脂水平异常波动时,脑动脉易发生狭窄或闭塞,直接阻断大脑血液供应,可能引发脑卒中。脑卒中症状包括肢体偏瘫、口角歪斜、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或意识模糊等。由于该病症发病急骤、进展迅速且后果严重,需立即就医治疗,患者可能遗留认知障碍、痴呆等脑功能损伤后遗症。

此外,颈动脉作为血液输送至大脑的关键通道,若出现狭窄或闭塞,将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引发头晕头痛、黑蒙晕厥,甚至继发脑卒中或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2

心血管乏力

在动脉系统中,冠状动脉因其形态类似倒扣的王冠而得名,专门负责为心肌提供血液,维持心脏正常泵血功能。


当血脂、血压波动时,冠状动脉易发生硬化,导致弹性降低或出现狭窄、闭塞现象,从而减少心肌的血氧供应,使其搏动能力下降,可能诱发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脏病。

3

胸腹长出“包”

当动脉出现局限性扩张时,可能形成动脉瘤,常见类型包括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此类瘤体壁层薄弱,在血压剧烈波动时极易破裂,引发严重出血风险。

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属于高危病症,其病理特征为动脉内膜破裂后血液渗入中膜层,形成纵向撕裂通道。该病发展迅猛、致死率高,典型表现为胸背部突发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需立即就医排查。

4

腿血管“结块”

下肢静脉作为远端循环系统,在血脂、血糖波动的影响下更易发生狭窄或阻塞。当深静脉出现血栓时,可能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若动脉受阻,则可能出现疼痛、麻木、发冷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肢体组织坏死。

03

血管需要食养、动养和医养

追求健康长寿,需注重血管年轻化养护。

1

食养需要脂肪和碳水

尽管高脂、高糖饮食(特别是饱和脂肪与添加糖)需适度控制,但极端化地完全避免脂肪与碳水化合物摄入,反而可能引发体脂增加、血糖异常等代谢紊乱。


建议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累计达25种以上。优先选择富含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优质蛋白及膳食纤维的血管健康食品,同时减少腌肉、炸鸡、肥肉、甜品等高盐、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入。

2

动养针对不同血管

有氧运动不仅能助力体重管理,还能强化心肺功能,通过适度加快血流速度对血管内壁形成自然冲刷效应,维持血管弹性。


建议每周累计完成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慢跑),心血管疾病患者可选择太极拳、健步走等低冲击运动。日常可通过勾脚尖、伸脚尖等动作,为下肢血管施加压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液淤滞。

3

医养要早诊早治

血管病变早期往往隐匿无症状,早期筛查与干预至关重要。建议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等常规检查手段,及时捕捉潜在异常信号。对于已确诊血管疾病的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规律用药,稳定控制血压、血糖等核心指标,并定期进行指标监测。

资料丨央视新闻

编辑丨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