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蕴瑞出生于1910年,河北省巨鹿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高小毕业后,王蕴瑞不再读书,为了谋生,16岁的时候,他前往天津当兵,此后又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参加了北伐。
北伐结束后,王蕴瑞一度因病回家休养,后重返部队。中原大战之后,冯玉祥战败下野,部队被蒋介石收编。在被收编的部队中,有一支被改编为26路军,王蕴瑞也进入26路军,并随部前往江西进攻红军。
26路军在江西期间遭遇很多挫折,1931年年底,在董振堂、季振同等一众有识之士的领导下,26路军加入了红军,并被改编为红五军团。加入红军之后,王蕴瑞担任了红五军团第十四军军部参谋,经过一番改造后,他随军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
1932年年底,王蕴瑞加入了我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在这之后,他调任红七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并随军入闽作战。1934年7月,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进军,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策应中央红军的长征。
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团合编之后,王蕴瑞担任了红十军团三师师长,此后王蕴瑞随军前往浙西南根据地,并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战。然而,因为敌众我寡,一段时间后,浙西南根据地的部队打光了,王蕴瑞在突出重围后返回河北老家,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1937年年底,八路军东进纵队挺进冀南,王蕴瑞主动找到部队说明情况,由此恢复了组织关系。在这之后,王蕴瑞重返部队,担任了八路军冀南军区参谋处长、八路军冀南军区参谋长等职务,参与指挥了冀南根据地的反“扫荡”作战,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带领根据地的军民以游击战的方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蕴瑞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参谋长,参与指挥了钜金鱼、定陶、鲁西南战役。另外,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王蕴瑞还出色完成了阻击国民党李延年兵团的任务,为包围黄维兵团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使我军完成全歼黄维兵团的任务,保障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之后,王蕴瑞继续随军南下,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王蕴瑞又马不停蹄地挺进西南,参加了解放西南的战斗。西南解放后,王蕴瑞留在西南地区工作,担任了川东军区参谋长,期间,他主要指挥了剿匪工作,并圆满完成了剿匪任务,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1951年,王蕴瑞入朝参战,参与指挥了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为促进《朝鲜停战协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55年,45岁的王蕴瑞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在这之后,他又担任了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室主任,致力于撰写我军的光辉战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962年,王蕴瑞调任南京军区参谋长,期间,他在军区积极开展大练兵、大比武,为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1966年开始的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中,王蕴瑞也受到冲击,1969年,59岁的王蕴瑞以“疏散”的名义被下放到湖南洞庭湖畔汉寿县的一个部队农场劳动,1973年,他重新复出,担任了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办公室主任、军事学院顾问等职务。1989年,王蕴瑞因病去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