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
小时候父母一口饭、一件衣,拼命地省出来供他;
上了学,家里人再苦再累,也要供他上最好的学校;
可孩子一旦有了出息,翅膀硬了,回头却连句“谢谢”都不愿说。甚至还嫌家里穷,嫌父母没文化,嫌吃得不好、穿得不时髦,说出去丢人。
有些“白眼狼”,不是天生的,而是穷人家一口一口“喂”出来的。
越是穷人家的孩子,越爱吃这“3碗饭”,养出“不孝子”却不自知。
一:第一碗饭,大人吃苦,孩子享福的“牺牲饭”
“我们这代人,吃点苦不算啥,孩子有出息才重要。”
很多穷人家,都是这么想的,特别是农村出来的、或者城里条件差点的家庭。
什么都可以省,唯独不能亏待孩子。
我们村一位老太太,没事就在外捡变卖,一年四季起早贪黑,穿得破破烂烂,鞋底磨了也舍不得换。
垃圾
可她孙子从小学起,每年新学期开学,都是穿着最新款的运动鞋,背最贵的书包,吃最贵的营养品。
老太太心里高兴:“我受点累没事,只要孩子有出息。”
后来,这孩子考上大学,进了城,接触的人越来越多。
慢慢地,他开始嫌弃奶奶,说她土,说她没文化,说家里的那点破房子一眼都不想多看。
再后来,他干脆搬出去住了,过年都不回来。
老太太心疼又委屈:“我省吃俭用、攒下钱供他读书,不图他给我多少,只要他惦记我一点也好啊。”
可她没想到,她的“牺牲”在孩子眼里,成了“你本来就该对我好”。
你看,那些吃着父母省下一口好饭长大的孩子,很多时候,不但不感恩,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大人一味地吃苦,把一切都给了孩子,却从来没教孩子知道这些“好”是来之不易的,是要珍惜的,是要感恩的。
孩子长大了,往往就成了“不孝子”。
二:第二碗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宠溺饭”
很多家庭里,孩子就是家里的“皇帝”。
他从小啥活都不用干,饭做好了端到面前,衣服穿完有人洗,地也不用扫,碗也不用刷。
旁人问一句:“你怎么不让孩子帮个忙?”
大人回答:“他学习忙,别累着他。”
还有的说:“他还小呢,哪会干这些事,做不好还不如我来。”
结果就是,孩子长成了一个啥都不会做的“少爷”“小姐”,不仅不会感恩,反而脾气还大,一不顺心就摔脸子。
我之前见过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40来岁的妈妈,忙完家务、洗完衣服,还要追着七八岁的儿子吃饭。
孩子打着游戏,一边回头喊:“妈,这菜太咸了,下次别这么做了。”
妈妈脸上还笑呵呵地说:“行行行,下回按你喜欢的来。”
他不是不懂事,而是从小到大,妈妈把他惯得太舒服了。
孩子被捧得太高,就不会低头去看脚下的路,更不会记得是谁给了他这一切的好。
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没有什么资源、背景、靠山,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
可父母偏偏不让他学会生活、不让他吃苦,只怕他累着、怕他不开心。
到最后,他就只学会了“我该得的”,没学会“我该做的”。
宠出来的孩子,不会心疼你。因为从小到大,你就从没让他心疼过你。
三:第三碗饭,不敢管教,怕孩子受委屈的“心软饭”
“打不得,骂不得,孩子现在都玻璃心,万一有啥心理问题可咋办。”
这是很多家长,尤其是奶奶、姥姥们常说的一句话。
只要孩子哭,就心疼得不行;只要孩子不高兴,就赶紧哄。
有次,我在小区看到个七八岁的男孩,在超市里拿着糖不给钱就走。
店主拦住了,孩子直接开骂:“你凭什么拦我?我妈说我想要啥都可以买。”
后来他姥姥来了,不但没训孩子,反而怪店主:“孩子还小,不就一块糖嘛,至于这么吓唬他吗?”
老人以为,这是疼孩子,其实是纵容。
小时候不管不教,长大后他会听你的吗?
你说一句,他顶十句;你有事了,他嫌你烦。
等你老了、走不动了,他会不会嫌你“拖累人”?
其实,你心里比谁都明白。
不舍得教、不舍得立规矩的家庭,最后往往出的是没规矩、没感情、没责任心的孩子。
真正的爱,是有底线的,不是无条件的心软。
很多人总觉得,只要把孩子照顾好、供起来、护着,他就一定会有良心,将来会报答自己。
可现实,却常常让人心寒。
你喂孩子吃的每一口“好饭”,如果里面没有感恩、没有责任、没有规矩。
那吃得越多,他就越容易变成你最怕的那种人。
有时候,苦一点、累一点的孩子,反而更知道心疼父母、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真正的孝顺,是从小养出来的,不是等着他哪天“懂事了”才有的。
你越舍不得让他吃一点苦,将来你吃的苦,可能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