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节万人登山祈福资料图

整理了一批早期扬中人黄明日子爬圌山的旧照,那时一桥还未建成,都是从栏杆桥乘汽渡步行前往。




圌山对于扬中人来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扬中无山,目之所及就是横亘在眼前的这座山,而报恩塔是山的灵魂,黄明日子登山必登到塔上(九十年代之前塔内破败不堪能进入,约九六年左右,塔内维修塔毛竹脚手,尚能登塔顶),据丹徒王荣先生收藏的孤本《修圌山报恩塔记》载:其下大小沙洲,得多涨少坍,所谓定海针也。意思此塔是保佑太平洲的神物。

光绪30年前,扬中六邑共治时部分属丹徒,1960年~1961年大路镇归属扬中,所以这根定海神针是自家宝贝,佑护家园。

秦汉起,每年清明之后,长江两岸的东乡、扬中、丹阳、扬州、泰州等地居民都会赶到圌山登高祈福,在长三角这块平整的土地上,黄明节是最为盛大的登山民俗活动,每年清明前后,圌山上单日人流量都超过10万人。




据民俗专家调查,圌山周边的沿江地区还广泛流传着“黄明登圌山 瑞气保平安”“黄明登圌山,腿脚不发酸”“黄明家家吃馓子 噼里啪啦好日子”等民间谚语。

2008年起,这个节日也正式成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的黄明节,衍生了文化、旅游、养生、美食等诸多项目,人们先爬圌山健身,再到千年古刹绍隆寺烧香,在山顶参加祈福大典,然后下山吃上一碗刀鱼面,配上馓子和菜饼,下午在附近的集市上逛一逛,夜晚到圌山脚下的温泉泡一泡,洗去一身的疲惫,真是美哉妙哉。


东乡美食。

黄明节的影响力不限于此。

这座海拔仅258米的山,近年来还被年轻人公认为“江浙沪最适合懒人爬的山”,凌晨三点来到山下,四点半便可以爬上山顶看日出。更重要的是,它有扼守长江之险的独特地位,有“逆流而障东逝之波”“凿石排南纪,连峰出大川”的奇峻风貌,有三十六处悬崖、七十二奇洞和万里长江第一塔——报恩塔的盛名,更有长江、运河、城市、田野“四合一”的独特视角,在江浙沪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


王川老师所作《圌山雄姿》

秦始皇若活到今天,望见圌山上热闹非凡的景象,怕是会再把这个框住瑞气的国字框拿掉也不一定。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