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考公热那叫一个疯狂。不少学生刚开始一头扎进去,后来才慢慢回过神来。有个女生在网上哭诉,说刚毕业就去当地一家事业单位实习,可没编制也不算正式工作,白白错过了最佳实习时机。
之后她一心扑在考公上,结果考了两三年都没考上。现在看着同龄人都有了稳定工作,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自己却还像个没长大的学生,啥都没捞着。
如今考编竞争激烈,有些考生心里明白自己的实力和竞争状况,知道热门大城市的岗位基本没希望,就连家乡的岗位也很难考上,就只能把目光投向那些偏远地区。
就说以前的国考,西藏有个超冷门岗位,居然有25000多人报名,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就为一个岗位至于这么拼吗?而且这种岗位往往就招一两个人。今年也没好到哪儿去。
就拿今年山东的三支一扶考试来说,淄博市淄川区某单位的一个岗位只招1个人,可审核通过的人数竟然高达4955人;滨州市邹平市一个综合服务中心的岗位,看着毫不起眼,同样只招1人,发展空间也不大,却还是有4300多名考生报名。
有人一算,为了招录这一个人,其中一个岗位得设置167个考场,这也太离谱了!这么多人去竞争,差不多一个学校的学生都成了陪跑,这真的值得吗?更有人调侃,要是三支一扶收报名费,这些钱都够考上的人吃喝不愁了,甚至发100年工资都没问题。
好在三支一扶岗位不收报名费,在山东这个考公大省,考生众多,很多人可能就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去考,这种情况倒也能理解。可大家都清楚,考试浪费的是考场资源,对考生个人来说,去考试顶多花点路费。不过话说回来,这背后的成本也不小,像监考老师的费用、印试卷和改卷的钱等等。
每年都搞出几个这样的岗位,吸引大量学生报考,难道真的只是巧合?还是说这其实就是在变相缓解就业压力呢?一些人还想着,反正不收费,就当是给学生的福利了,权当去感受考场氛围、积累经验,哪怕裸考也无所谓。
但一直这样沉迷于考编,对个人发展真的好吗?那些所谓的“万人坑”岗位,真的是公平合理的招录方式,还是只是一场“闹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