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考公热异常火爆,不过渐渐有一些学生回过味来了。有个女同学哭着在网上发文,说她觉得自己耽误了自己。刚毕业时她就去当地某事业单位实习,但那时没有编制,也没正式工作,结果错过了最佳实习时机。

后来她一直忙于考公,却始终没考上。如今两三年过去,感觉同龄人都已就业或有了一定社会经验,唯有她还像个学生般懵懂。不过,不断尝试考编也不一定是坏事,只是有时要清楚自己的沉没成本是否值得付出。比如为了一盘醋,招来 100 多个饺子,那就不值了。



为招1个人,设置167个考场?考生:光是报名费都能供他吃喝不愁了吧

无论考何种编制,只要自己问心无愧,认准这个选择即可。当下一些考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当下竞争的激烈程度,相较而言,热门大城市可能无望,甚至连家乡也难以进入,于是有些人便去竞争一些较为偏僻的地方。

记得有一年国考,报名表上一个位于西藏的超冷门岗位,竟有 25000 多人报名,当时大家颇为不解,为何要为一个岗位如此拼命?况且这些岗位可能仅招一两人。今年又出现类似情况。



今年三支一扶中,淄博市淄川区某单位的一个岗位仅招募一人,目前审核通过人数已高达 4955 人,滨州市邹平市一个综合服务中心的岗位,看似不起眼,也只招一人,留给考生的施展空间极小,却仍有 4300 多名同学报考。

大家一算,为招录这一个同学,其中一个岗位需设置 167 个考场,着实夸张。为了一个人上岸,差不多一个学校的考生都成了陪跑,这样真的值得吗?甚至有人算了笔账,若三支一扶收取报名费,那这些费用可供考上的人吃喝不愁。



给这个岗位的话,发 100 年工资都不成问题。不过好消息是三支一扶岗位无需报名费,所以在山东这个考公大省,考试人数众多,大家或许都抱着来试试的心态,这种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

总的来说,这些岗位有众多人报考,并非考生们头脑简单或想不开,而是大家清楚,这次考试浪费的是考场资源,而非考生个人的大量资源。



每年都放几个这样的岗位,是否也是缓解就业压力呢

考生去考试顶多花费路费,山东众多学子有考公需求,即便有人是随便尝试,甚至裸考,也可能只是为感受考场氛围、积攒经验。好在没有报名费,否则哪怕只有2万个学生,报名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现在20000×0等于零。

只是这背后还有其他成本,如监考老师的费用、印试卷和改卷的费用等。所以父母们不要轻易说“实在不行就考个公务员吧”。一个录用人数为一的岗位,缴费人数达到24584,这样的情况近年来常有。



像广东、山东等大省的考公一直很热门,不过若只是为了练练手,选择一些三不限岗位,倒也可以理解。有人说若这些岗位收费,目的就很明显,若不收费,那确实可当作给学生的福利。

还有一些人的想法较为灵活,他们发现若每年都有此类岗位吸引大量学生报考,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当下学生的就业压力。因为大家都有盼头,心里想着要准备各种考试,父母也就没理由非要催促孩子出门找工作了。



这样一来,若一个岗位有上千个甚至上万个同学报考,即便他们没考上,起码这一年他们也是充实的,能老老实实在家有事可做。但是一直沉浸在这种状态里,对个人而言终归是弊大于利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