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的灭亡,人们总爱把锅甩给农民起义、宦官乱政或者满清入关,但这些原因更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非根本问题。真正让大明王朝死于内耗的,是朱元璋亲手设计的宗室分封制。这套看上去很美的家天下制度,原本是为了保护皇权,结果反倒成了帝国财政的吸血鬼,拖垮了整个国家。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造了座“金屋”,却没想到,这座金屋里藏着吃人的蛀虫。
朱元璋这个人,打天下的时候是土匪头子,坐天下的时候是规矩王。他觉得皇帝这个职业不能搞得太随意,就写了一本《皇明祖训》,用来给后代子孙定规矩。祖训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分封制”:每个皇子长大后都封亲王,分到一个地方去当土皇帝。封地不光是地盘,还有庄田、俸禄和私人护卫,俸禄高达万石,比普通一品大臣的收入还要多十倍。听起来确实很美,既能保证皇子们不挨饿,又能让他们守边护国。
分封的第一批是朱元璋的十个儿子,分到北平、南京、广西等重要的军事重镇。朱元璋心里盘算得挺好:这叫“藩屏帝室”,也就是用亲王的地方势力当皇权的屏障。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亲王不干活、不种地,靠国家的税粮吃饭,完全是寄生状态。
其实,朱元璋时代就有人看穿了分封制的潜在问题。山西平遥的训导叶伯巨写了一篇《万言书》,直指分封制的弊端:亲王俸禄太高,地方财政压力太大,时间久了会成尾大不掉的祸根。朱元璋看完这篇文章,气得直拍桌子,认为叶伯巨是在挑拨皇室关系,把他关进监狱里活活憋死了。
到朱元璋临终的时候,全国已经分封了24个亲王,宗室俸禄吃掉了全国近一半的税粮。叶伯巨的预言,已经有了苗头。
朱元璋的分封制还有一个隐藏问题:宗室人口越多,财政压力越大。到了永乐朝,宗室人口已经从朱元璋时代的几十人膨胀到了127人。这些人每年要吃掉25万石禄米,占全国田赋的1.5%。看起来好像还不算离谱,但宗室人口的增长速度就像滚雪球,到嘉靖年间直接突破2.8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山西一省的税粮支出,82%都是给宗室发的俸禄。
到了万历年间,宗室人口更是冲破16万大关,禄米需求占全国税粮的三成。然而,地方财政早就撑不住了,实际能发出去的俸禄连一半都不到。宗室人口的膨胀,直接把国家财政拖进了泥潭。
宗室人口越多,俸禄发不出来怎么办?他们就开始抢地。河南的周王府,在正德年间直接兼并了40万亩民田,占开封府耕地的一半。到了隆庆年间,全国宗室庄田数量达到了2000万亩,相当于江浙两省耕地的总和。福王朱常洵更是个中高手,万历年间,他从河南要了4万顷良田,把中原好地抢得只剩一半还给农民种。宗室特权变成了赤裸裸的掠夺,老百姓苦不堪言。
随着宗室集团的膨胀,皇帝也开始头疼。嘉靖年间,朝廷不得不修改宗藩条例,允许部分宗室考科举,但只能考武职,不许当文官。这种妥协并没有解决问题,到万历年间,朝廷又推出了“限禄法”,规定新增宗室只能发半数俸禄。结果宗室集团集体抗议,甚至有宗室直接威胁朝廷,搞得皇帝焦头烂额。
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宗室人口已经突破30万。这是什么概念?全国税粮800万石都不够发宗室的俸禄。崇祯试图向宗室借钱救急,可这些皇亲国戚一个个都捂紧了钱袋子。洛阳的福王府,藏着300万两白银和30万石粮食,但城里的士兵半年没发军饷,守城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宗室的贪婪,直接把国家推进了灭亡的深渊。
明末的农民起义,宗室也没能幸免。张献忠攻打凤阳时,直接焚毁了朱元璋的皇陵,还屠杀了2000多名朱姓宗室。崇祯向皇亲募捐时,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只捐了1.2万两银子,结果抄家后发现他家里藏着53万两现银。这些宗室早就变成了国家的蛀虫,连最后的救急都指望不上。
朱元璋设计分封制的时候,可能没想到自己是在给子孙造一个牢笼。分封制本来是保护皇权的工具,却在几百年间异化成了吞噬国家的黑洞。宗室的膨胀不光拖垮了财政,还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让这个王朝死于内耗。当33万朱姓宗室沉醉在特权的温室里时,历史的寒冬已经悄悄降临。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明朝的宗室可以逍遥享受特权,而普通百姓却成了被压榨的对象?制度设计到底是为了保护国家,还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贪婪?这些问题,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