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也是人们调养身体、顺应自然变化的重要时期。此时,要注意养肝、护脾、防湿邪伤身。


防湿邪侵袭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个节气,随着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满足了万物生长的需要,但也给人们带来了风邪、湿邪的侵袭。如果防护不当,则易引发身体陈病复发。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健新曾表示,要防湿邪侵入肌体,首先要做到“避”。降雨增多,出门最好带把伞,这样就可以避免冒雨涉水。湿衣裹身而感,受寒湿而引发疾病,若不小心感受了湿邪,应及时祛湿。感受外湿,邪未深入,可从表而解。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要久居潮湿之地。天气好时可多外出晒太阳,适当运动,以阳气化解湿气。

养好肝、脾、肺

清明时节是养肝、护脾、润肺的最佳时机,应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养生。

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马界曾表示,应多吃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菠菜、山药等。清明时节亦是多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等)易复发之时,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讲就是指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

注意预防感冒

清明养生要注意预防感冒。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弱就容易感受外邪而感冒,只有正气充裕,人体气血通畅,阴阳平衡,才能抗御风寒、病毒等的侵入。中医的这个正气就是免疫力。

养正气能防感冒。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辛宝曾介绍,养正气的方法很多,除了饮食、药物等中医传统养生方法以外,还要做到勿疲劳,起居有常,坚持运动等。“劳则耗气”,正气虚弱,身体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从而导致感冒。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