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在哈尔滨烈士陵园汪雅臣将军的墓碑前,冯壹拿着蘸满黑色墨水的画笔,指尖紧贴着烈士生平文字一点点勾画。

  冯壹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我为英雄绘彩虹”团队。这个成立于2011年的团队,2015年开始为烈士描碑。10年来,在描绘烈士碑文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在这样沉浸式的思政课中坚定了理想信念。

  10年累计描绘烈士碑文11万余字

  团队十多年前偶然的一次祭扫,改变了他们的志愿服务方向。指导老师王慧记得,当时有一位烈士家属反映,他们亲属的碑文脱色明显。同为烈士家属的王慧有点心酸,“很多碑都有同样的情况,我就跟烈士陵园谈,我们能不能修补这些碑文”。

  2015年5月,王慧带着20多名大学生开启首次描碑。对于拥有绘画基础的学生来讲,描碑不难,他们圆满完成了任务。看着身边烈士陵园碑文一点点被修复,这群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远方。

  2023年,王慧建议大家暑假返乡时组织身边同学、朋友,参与描碑。除了邀请“大”朋友,他们还让小朋友参与进来,“我们描小字,小朋友描大字”。据统计,10年来,他们累计描绘烈士碑文11万余字,覆盖8个省、21家烈士陵园。团队原创的《炮兵之父-朱瑞将军》水彩绘本,触达14所中小学,受益学生超1万人。

  描碑虽是重复性劳动,但坚持下来不容易。2023级美术学专业学生严俊敏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夏天,他开着舅舅的车去烈士陵园,地表温度竟高达50多摄氏度,仿佛进了一个大蒸笼,“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

  2023级书法学专业学生胡子晗去年在山东泰安徂徕山烈士陵园描碑。他回忆,那些只写名字等少量信息的碑,大概有半人高,需要蹲着描,描一个要15-25分钟。这个身高1.8米的小伙子蹲下不一会儿,腿就麻了。除了小碑,那里还有一个记载烈士事迹的大碑,“描起来很费劲,有三四百字,大概需要两个小时”。考虑到字迹统一,描碑必须由1人完成,“坚持到后面,不光腿麻,手也麻了”。

  “描碑很辛苦,学生也很孤独。陵园很大,大家都分散开来。我们要求不能听音乐、玩手机。全神贯注是对烈士的尊敬。”王慧说。

  真真切切地走进历史,从中汲取养分

  每次描碑前,2022级绘画专业学生崔鑫焕都会在网上先查查即将要去的烈士陵园,看看这里埋葬了哪些烈士,“这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要怀有敬畏之心”。

  一些知名烈士能查到,但一些不太知名甚至是无名烈士就查不到了。崔鑫焕说,到达现场后,他们还会询问工作人员,充分了解那段历史,“我想感受烈士的精神”。

  2021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汤文博是团队的上一届负责人,组织了多场活动。他很关注红色历史的发掘和传承,“最好是动手做,参与进来,才能加深对红色故事的了解”。

  作为团队的指导老师,王慧见证了大家的成长。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思政课。从在教室上思政课,到参加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可以真真切切地走进历史,从中汲取养分。

  除了描碑,2022级绘画专业学生甄永绍还和同学一起创作《汪雅臣将军传》水彩绘本。这是他们打造的第二套红色水彩绘本。在王慧办公室,记者看到了甄永绍拿来的一大摞绘本草稿。同一个场景有多个版本,他们会从中挑出一个最好的。

  一个绘本从策划到印刷大概需要两年时间。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历史,他们一边画,一边和党史专家沟通。“学生有时候把握不好,或者把文字顺序弄反了。过去的阅读习惯应该是从右到左,但有的同学画成了从左到右。”王慧说,修改的过程也加深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刚加入团队时,甄永绍觉得描碑很枯燥。“但当你真的坚持下来了,从1个字描到100个字,从一座墓碑到一片墓碑,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