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清明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周代起便熠熠生辉,历经二千五百载春秋,其光芒不减反增。起初,清明仅为农耕时节之重要坐标,故有“植树造林,勿失清明”之古谚流传,寓含万物生长之蓬勃生机。
然而,时光流转,清明与寒食之日悄然靠近,寒食之日,民间禁火扫墓,缅怀先人,两节遂渐融为一体,寒食之名亦成为清明之别称,更添一项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唯食寒凉之食,以寄哀思。
谈及寒食,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跃然眼前:春秋战国,烽火连天,晋献公之妃骊姬,为子奚齐谋夺储君之位,设毒计陷害太子申生,申生无奈自裁。其弟重耳,为避祸端,流离失所,历尽艰辛。昔日随行之臣,大多各自纷飞,唯余寥寥数人,忠心不渝,伴其左右,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
昔时,重耳饥困交加,昏厥于途。介子推为救主,毅然割股啖之,以火炙熟,捧至重耳面前。十九载春秋更迭,重耳终返故国,登基为君,史称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也。
文公即位后,大封群臣,唯独忘却介子推之功。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文公恍然忆起往事,心怀愧疚,急遣使臣请介子推入朝受赏。然介子推心淡名利,屡拒不赴,文公无奈,只得亲往。及至介子推家门,但见门户紧闭,原来介子推已携老母遁入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避而不见。文公下令御林军搜山,未果。
有人献策,以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文公忍痛下令,大火熊熊,三日三夜,绵山一片焦土。然火熄之后,介子推母子依旧未见踪影。上山探寻,但见二人相拥于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已然逝去。文公悲痛欲绝,哭拜之后,安葬遗体。忽见介子推脊梁处有一柳树树洞,洞中似有异物。掏出一看,乃是一片衣襟,衣襟之上,血书一首,字字泣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文公将血书珍藏,随后将介子推与其母安葬于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纪念介子推之高尚情操,文公下令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同时定放火烧山之日为寒食节,诏告天下,每年此日禁烟火,唯食寒食。
自此以后,晋国百姓安居乐业,对介子推之怀念与日俱增。每逢其忌日,皆禁烟火以表纪念。寒食与清明,逐渐成为了全国百姓之隆重节日。寒食之日,不生火做饭,唯食冷食;清明之时,人们将柳条编织成圈戴于头上,又将柳枝插于房前屋后,以此寄托对介子推之无尽哀思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