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39 年,李世民传旨宣尉迟恭入宫。当尉迟恭跪地行礼,李世民冷峻的面容上,目光如利刃般逼视,直截了当地发问:“敬德,朕听闻你欲谋反,此乃真事?” 听闻此言,尉迟恭 “霍” 地站起身,一把撕开衣襟,高声回应:“臣的确要反!”



一、幸遇明主,矢志追随

尉迟恭,字敬德,早期是刘武周麾下得力战将。

美良川一役,他不幸被俘。

彼时,刘武周旧部大多不愿归降,殷开山便向李世民进言:“尉迟恭乃一员虎将,若他并非真心归附,留着恐怕会后患无穷!”

然而,李世民并未采纳这个建议。他亲自前往牢房,释放了尉迟恭,还将其带入自己的营帐。



尉迟恭满心疑惑,实在猜不透李世民的意图。

出乎他意料的是,李世民拿出一大包金银,递到他手中,说道:“敬德,若你想离开,这些银子便当作你的路费!”

尉迟恭瞬间愣住,世人皆传李世民心胸宽广、用人不疑,看来所言非虚。

想到自己当时的处境,他长叹一声,抱拳跪地说道:“秦王殿下,若您不嫌我粗鄙,敬德愿为您赴汤蹈火!”

李世民见状,十分欣喜,赶忙将他扶起,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



此后,尉迟恭紧紧追随李世民,辗转南北,历经无数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天下平定后,面对李建成、李元吉的拉 拢,他始终坚定地站在李世民身旁。

玄武门之变时,他更是冲锋在前,救下李世民,还亲手射杀了李元吉。

而后,他入宫面见李渊,以 “护驾” 之名,稳定了混乱局势。



一时间,世人皆对尉迟恭的勇猛称赞有加。

不过,身为武将的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而这个弱点,差点让他丢了性命。

二、拳打李道宗,触怒天颜

公元 632 年,李世民在庆善宫大摆宴席,赴宴之人不是皇亲国戚,便是开国功臣。

宫宴座次规矩森严,尉迟恭因军功卓著,座位本应靠前。

但他来得稍晚,只能在后排寻了个位置坐下。

与程咬金等老友推杯换盏间,酒意上头,他看向自己原本的座位,竟发现有人坐在他的上席。



这一吼,宴会上的欢声笑语瞬间消失,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这边。

李道宗见此情景,赶忙起身劝阻。

可尉迟恭根本听不进去,双眼圆睁,一把甩开李道宗的手,大声喝道:“你少在这里多管闲事!”

李道宗一个不稳,差点摔倒。



他还想再劝,尉迟恭却毫不领情,直接抡起右拳,朝着他面门砸去。

李道宗躲避不及,重重地挨了这一拳。

捂着眼睛痛苦地惨叫起来,众人见状都惊恐不已。

李世民得知此事后,立刻下令召尉迟恭前来。

看着他满脸酒气,李世民声音冰冷:“你这是想让我效仿刘邦吗?”



尉迟恭听出了话里的深意,心中大惊。

刘邦平定天下后,将韩信、彭越等功臣诛杀,这分明是在警告自己!

酒一下子全醒了,他慌忙向李世民叩头请罪:“臣一时冲动,恳请陛下降罪!”

李世民盯着他看了许久,只丢下一句:“你好自为之,闯了祸可不要追悔莫及!”

等李世民走后,尉迟恭才发觉冷汗早已湿透了后背。



第2天, 他便带着家眷搬到城外的庄园,从此深居简出。

他以为这样便能避开灾祸,却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

三、退居城外,君臣生隙

公元 639 年,李世民突然宣召尉迟恭入宫。

自从上次殴打李道宗事件后,这是尉迟恭第一次入宫。



此时宫殿内气氛压抑,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冰冷。

他紧紧盯着尉迟恭,缓缓说道:“敬德,近来有人向朕密报,说你意图谋反!”

此言一出,殿内安静得落针可闻。

这回答稍有差错,便是杀头的大罪。

尉迟恭先是一怔,紧接着脸上涌起怒色。

他 “腾” 地站起身,一把扯开衣襟,高声说道:“臣确实要反!”



周围的太监们都倒吸一口凉气。

普天之下,这可是第一个敢当着皇帝的面承认自己要造反的人。

还没等李世民开口,尉迟恭已扯下上衣,跪在地上,露出满是伤疤的上半身。

他抬起头,直视着李世民的眼睛,眼眶泛红,指着小腹处的一处伤疤说道:“这是洛阳之战时,臣为保护陛下,腹部被敌军的枪刺中留下的。”



随后,他又指着胸口的刀疤说:“这是虎牢关之战时,臣率队冲入敌阵,被敌人砍伤留下的!” 越说越激动,他厉声质问:“如今太平了,却有人说我要谋反!要造反我早造反了,还用等现在?”

李世民看着他这般模样,想起往昔一同征战沙场的岁月,心中一阵感慨。

他站起身,走下台阶,来到尉迟恭面前,伸手想要扶起他。

但尉迟恭却倔强地跪在地上,不肯起身。



李世民微微叹了口气,亲手帮他系好衣带,低声说道:“敬德,朕并非昏庸之君,自然不会轻信这些谣言。但朕希望你明白,行事收敛些,才不会被人抓住把柄。”

后来,尉迟恭直接请求辞官,李世民赏赐他黄金百两。

在饯别宴上,尉迟恭将自己征战时的宝剑送给李世民。



他的这一举动,意味着过去的种种恩怨都已消散。

李世民收下了宝剑,也算是彻底解开了这段君臣之间的心结。

但李世民毕竟不是刘邦,随着时间流逝,他越发怀念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

想尉迟恭了,就派人送去他最爱喝的酒。

尉迟恭拿了酒,就独自在小院中,却再不发一言。

他知道,他和李世民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尉迟恭晚年痴迷于炼丹修道,闭门不出。

这么一痴迷,就是16年。

公元 658 年,他在封地安然离世,享年 87 岁。

玄武门之变,尉迟恭立下首功。

但后来,他只能选择抽身而退、不问世事,才得以保全性命。

李世民最终没有像刘邦那样大肆屠戮功臣,也算是对得起当初同生共死的承诺了。

一旦坐上了龙椅,什么功臣什么亲眷,都要让位于社稷。

这就是皇帝的悲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