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影视剧《亮剑》中,消灭日军观摩团是李云龙的代表战例,在打死一名日本兵都困难的抗战时期,发生这种大规模消灭日军中高级军官的战斗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其实在真正历史中,这样一场神奇的伏击战,也是存在原型,它便是韩略村伏击战。而指挥这场伏击战的人则是王近山



1940年7月,冈村宁次担任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到任之后他立即发现了华北的局势非常不妙。在中共的组织下,八路军在华北多处开辟了抗日根据地,靠着群众的支持,这些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将日军在华北一带的统治限制在了极小的区域内。

为了改变局势,冈村宁次决定集中兵力对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清剿。此后几年间,日军不断发起扫荡攻势,给各地的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冈村宁次的这一招确实让八路军的根据地损失惨重,于是在1943年,见到部署奏效的冈村宁次,决定将矛头对准八路军的太岳根据地。

1943年10月,冈村宁次调集了3个主力师团以及附属皇协军共计3万多人,对太岳根据地发起了进攻。此前的一系列扫荡作战,已经让日军有了经验,八路军的太岳根据地是冈村的心腹大患。



为了能彻底消灭他们,冈村也是做了精密的部署。他结合过去的经验,制定了所谓的“铁滚扫荡”的战术,具体是将参与扫荡的部队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由汉奸伪军以及少量的特工队员组成,他们的任务就是寻找八路军的主力,一旦找到就想尽办法缠住。

第二部分由日伪军混编组成,他们负责在根据地内实施“三光”政策,彻底消灭根据地内一切支持八路军的民众,把所有的物资都抢走。

第三部分便是日军的主力部队,冈村的设想是前面两部分的围剿会压缩八路军的生存空间,将他们的活动范围不断缩小,最后一部分日军只需要继续收紧包围圈,等待机会消灭八路军主力即可。

扫荡作战开始后,冈村宁次亲自坐镇担任总指挥,任命第六十九师团师团长清水中将担任前线总指挥。



一切安排就绪后,眼看扫荡作战初期进行得非常顺利,冈村宁次非常高兴,他立即开始制造声势,甚至还向东京大本营保证要消灭太岳根据地的共军主力,并且鼓吹要在太行山一带建立所谓的“山岳剿共实验区”。

冈村宁次的这番言论,自然引起了东京日军高层的重视,他们更是直接组织了一支战地观摩团,决定派到前线,实地考察冈村宁次新式作战方法。

过去,冈村宁次在中国战场的表现并不理想,之前一系列作战失利,再加上华北他折腾了几年并没有什么成效,这些都使得日军大本营对他的意见非常大。

甚至许多人都想要尽早将他撤下来,冈村宁次非常清楚这一点,若是自己不拿出点成绩,肯定无法交差。

这一次他提出这一套的战术,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东京大本营虽然对冈村宁次的战术没有把握,但冈村的支持者们还是不想让他就这么失败,所以此次派遣观摩团,也是为了给冈村宁次捧场。



既然日军大本营是要派人捧场,那么八路军这次自然就要砸场子,在冈村宁次正式发动扫荡作战前一个多月,八路军就已经得知了日军的扫荡计划。

在华北与冈村宁次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八路军也非常清楚他的特点。太岳区早早就开始了反扫荡的准备,陈赓等人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发动群众做好工作,冈村宁次这套战术看起来完美,实际上是漏洞百出。

八路军将地方部队分拆成小股,主力部队则灵活游走在根据地各处,通过游击战的方式调动敌人。地方小股部队则负责掩护群众以及相关单位转移到安全地带,由于日军重点追踪八路军大部队,面临小股部队袭击之后,他们还来不及组织好包围网,就被八路军的小部队顺利渗透。

因此,扫荡作战初期日军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太岳区的军民以及各级机关都用这种灵活的方式相继逃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就在此时,陈赓等人得知了一个重要消息,那就是日军观摩团即将来到这里。

1943年10月17日夜间,太岳区情报科科长刘桂衡接到地下党传来的情报,日军组建了180多人的军官观摩团,他们将会乘坐汽车沿着临屯公路进入太岳区。



于是立即将消息报告给了陈赓,见到日军送上这么一份大礼,陈赓自然不会错过,他迅速命令附近的王近山率部前去阻击日军观摩团。王近山得到消息后立即行动,他亲自带领第十六团连夜朝着临屯公路方向进军。

然而这一路他们走得并不顺利,日军自然不会把观摩团的行进路线放在危险地带。临屯公路两边都是日军控制区域,王近山部隐蔽行动,穿过了两道日军的封锁线,这才来到了洪洞县韩略村西南一带。

韩略村就是临屯公路上靠近县城的一个村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日军也在这一带设置了大量的据点。可日军万万没有想到,韩略村一带早就有中共地下党活动,他们就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发展出了一小块根据地。

王近山带人来到这里后,得到了当地同志的策应,他们的部队就这么巧妙在日军眼皮底下隐藏了起来,周围日军据点的敌人完全没有察觉。



部队安置好后,王近山立即开始了侦察,当地的同志向他介绍了韩略村周围的地势,以及临屯公路的大概情况。

王近山很快就选好了一个理想的伏击点,韩略村西南一带的临屯公路两侧都有陡峭的崖壁,他决定在这里伏击日军的观摩团。

在出发前,陈赓要求他速战速决,因为这一带离敌人的县城非常近,出事之后敌人会立即赶来增援。王近山也将风险告诉了部队众人,大家迅速达成了一致,于是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之后王近山部在地方干部以及民兵的协助下,完成了基本的准备工作,就在此时他们接到了准确的消息,不久后日军观摩团就会出发。

果然,在1943年10月24号一早,日军的观摩团就出发了,令王近山等人感到惊喜的是,日军并没有派出部队掩护。

观摩团由3辆小轿车以及10辆大卡车组成一支车队,虽然没有其他部队掩护,但他们自己也是携带了机枪等武器,有着一定的战斗力。

那天上午,随着一阵尘土升起,日军观摩团出现在王近山部的眼前,他立即让部队隐蔽起来,战士们通过早就修好的伪装工事,与山崖融为一体,日军完全没有发觉异样。



更令王近山感到高兴的是,这些日军甚至连警戒哨与警卫部队都没有安排,他们一路上有说有笑,好像是去参加一场轻松的活动。

毫无防备的日军就这么进入了王近山的伏击圈内,见此情景,王近山自然不能放他们离开,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各部立即开始了攻击。

两侧伏击部队同时开火,战士们用手榴弹等武器不断招呼着敌人,日军则被这一波进攻给打懵了。战士们见状,抓住这个机会按照计划好的,成功在公路上设立了阻击点,彻底掐断了日军的去路。

受到攻击的日军依靠着车辆掩护,利用手里的武器开始还击,然而他们四面都是八路军的伏击部队,大部分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只能狼狈躲到车底下,还有许多日军索性就趴在公路两侧,这些敌人迅速被我军击溃。

但这支日军观摩团是大本营从各地部队选拔出来的精锐,他们的战斗力确实不是一般日军能比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日军军官迅速组织出了小分队,更是靠着灵活的战术向我军的重机枪阵地发起了冲击。

战士们拼死阻击,周围的部队发现情况后也迅速向这部分日军发起猛攻,这些日军被消灭大半,无奈之下转而集结残兵,继续去争夺立脚点重组防御阵型。



王近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些日军明显是要拖着他们,他顾不得许多,立即指挥各部发起更猛烈的进攻,他本人更是亲自挥刀上阵,战士们备受鼓舞,跟着他对残余的日军发起了猛攻。

打头的日军部队见势不妙,想要开动汽车冲出包围圈,王近山安排在公路上阻击的九连不断阻击,挡住了日军一波又一波进攻。

日军车辆大部分被打爆,自身损失非常惨重,不得不放弃了冲出去的计划。王近山指挥部队成功消灭了大部分敌人,在战斗中他还发现有一群敌人大多携带着日军的指挥刀。

他立即意识到日军有高官可能在这些人中,于是告诉部队必须优先消灭这些敌军。战士们闻讯后,迅速向这些敌人围了过来,他们不断用手榴弹攻击这些敌人,这些敌军损失惨重但仍然保持着阵型不断抵抗。

双方就这么短暂交火后,这些敌人子弹都已经打光了,可他们还是不肯投降,纷纷拔出刀来誓死抵抗。战士们见状立即冲过去与他们展开了战斗,这些敌军最终被全部消灭,还有一些日军军官抢占了一部分险要地形,打算依托地势阻击,等待援军。



为了尽快消灭敌人,五连的指导员郑光南抱起了一捆手榴弹,立即冲了上去。这些敌人利用机枪等武器,打退了我军一次又一次进攻,郑光南则顶着敌军的火力,冲了上去与敌人同归于尽。

靠着他的英勇表现,我军成功打掉了这股敌人,随着一股股敌人不断被消灭战斗进入了尾声。眼见大势已去,日军剩余的将领们纷纷挥刀自杀。

有一股残敌逃到了附近的一个窑洞里,他们很快就被我军包围,眼见他们不肯出来投降,战士们就对着里面扔了手榴弹,将这些敌人全部消灭。还有一些躲在车底下的敌人,也被战士们消灭。

至此,韩略村阻击战我军取得完胜。



王近山部虽然遭遇了敌人的顽强抵抗,但还是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这些敌人,日军的增援部队到来前,战斗就已经结束了,王近山部损失了50多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

观摩团覆灭的消息对冈宁村次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本想着在大本营面前露个脸,没想到却丢了大脸。被八路军在自己的控制区域内,消灭了重要的观摩团,冈村宁次火冒三丈。

当时他顾不得自己的战略战术,叫嚣着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都要把王近山部消灭,甚至还调来大量飞机把韩略村以及周围能藏人的地方都轰炸了一遍。

可他忙活了半天,王近山部早已利用夜色分三路突围,顺利进入了安全地带。

韩略村阻击战在国内外都引发了轰动,蒋介石等人也亲自发来了贺电,而冈村宁次经过这次的惨败,也彻底失去了大本营的支持。

不久之后,他就被调离了华北,此后他逐渐被边缘化。落得这样的下场,对他来说已经算不错了,韩略村阻击战对日军来说损失实在不小,这我们光从对方死去的勋贵数据当中就能看出来。



比如旅团长以下军官120余人全部被歼,此外还有日军派遣军步兵学校的学员,这些无疑都是日军内部的勋贵。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阵亡的日军军官,居然还有一人是日本天皇的侄子,简直是大快人心!此战,可以说也让日军中人才遭遇沉重打击。而王近山的这场阻击战,也成为冈村宁次一生永远的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